广东蓝色经济如何出圈?粤东粤西风电先锋,广深引领物流科技

2023年11月04日 23:49:48 | 来源:奥一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广州港口物流世界领先,深圳打造科技蓝海,惠州临海石化工业产值两年翻一番,汕尾诞生多个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全省一盘棋”,广东沿海城市在海洋经济上齐发力,各骋所长,相得益彰。

  2023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带大家一起领略广东各地市的“海上英姿”。

  

  资源禀赋

  广东沿海城市“破浪远航”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向海图强看广东。从海洋资源来看,广东大陆海岸线长度4114千米居全国首位,沿海港湾众多,适宜建港的有200多个,海岛数量占全国18%,资源禀赋充足;从发展情况来看,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从耕海牧渔到临海石化,从保卫海岸到风电蓄势,临海地市向内打造科技蓝海,向外贸易连通全球,为广东增添“蓝色动力”。

图片

  海“链”全球

  广州港口物流世界领先

  

  航运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撑,广州的国际航运枢纽能级不断提升。2022 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 6.56 亿吨,同比增长 0.7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 248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1.60%,位列全球第六。据悉,截至2022年12月底,广州港共有集装箱航线199条,其中外贸航线154条,辐射欧美、中东、拉美、非洲、RCEP主要国家。

图片

  科技蓝海

  深圳涉海创新载体一马当先

  

  深圳在海洋技术上不断突破,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有涉海创新载体7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22个。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创新载体的涌现紧扣了国家需求和市场的脉动趋势,深圳在合成生物学、种业基因以及电子信息产业下海、海底感知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图片

  蓝海生“金”

  珠海渔业产值增幅连续两年超6%

  

  身为一座青春洋溢的城市,珠海如何耕海牧渔?其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态都在不断丰富。珠海提出“年鱼经济”概念,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年鱼博览会,吸引全国超200家企业参展;还大力发展预制菜产业,获评“中国海鲈预制菜之都”。2021年,珠海渔业产值71亿元,同比增长6.5%,2022年,渔业产值91.8亿元,同比增长8.4%。

图片

  黄金内湾

  东莞修复百米海岸线寸土寸金

  

  东莞市位于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92.95千米。在2020年与2021年,东莞单位岸线海洋经济产出7.6亿/公里、7.8亿/公里,连续两年全省第三。

  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海岸保护刻不容缓。2019年以来,东莞建设恢复滨海湿地面积6000平方米,整治修复海岸线450米,生态化修复海堤350米。2022年,东莞的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完成验收,海岸线综合整治成效显著。

图片

  蓝色引擎

  惠州临海石化工业产值两年翻一番

  

  惠州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目前,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连续5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数据显示,2022年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工业总产值为2425亿元,而2020年1月-11月工业产值为1228亿元,两年时间增长近一倍。

图片

  纵横湾区

  江门跨海工程跨径世界前列

  

  江门在珠三角7个沿海城市中大陆岸线最长、海岛数量最多、滩涂面积最大。正因沿海资源特殊,江门牢牢把握交通“开路先锋”定位,适度超前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20年6月,东连港珠澳大桥,西连新台高速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开工,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黄茅海大桥是大湾区第三条重要跨海通道,全长31千米,跨径720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径三塔斜拉桥。黄茅海通道将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

图片

  风电先锋

  汕尾诞生多个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

  

  海上风电是驱动世界各国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也是我国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汕尾正在布局完整的海上风电产业链,陆丰市碣石镇的汕尾(陆丰)海洋工程基地伫立着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海上风电叶片生产车间,也下线了多个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

  2023年1月,明阳智能(601615)发布18兆瓦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MySE18.X-28X。发电能力上,以粤东风资源条件(年平均风速8.5m/s)为例,该机组全年发电量可达8000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6万吨,约等于9.6万居民的一年总用电量。

图片

  蓝色粮仓

  湛江水产品产量在全省占比超一成

  

  湛江三面环海,海岸线全省最长,是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2022年,湛江水产品产量125.5万吨,占广东省水产品产量的14%,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湛江还自主培育水产118个种类,拥有水产种苗场480家,率先解决对虾种质资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

图片

  绿色化工

  茂名规上石化企业占总量四成

  

  茂名将临港化工产业做实做强,致力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基地。全市现有各类石化企业7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炼油加工能力与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

  茂名的海洋经济潮头不仅在企业规模中,还涌现于重点项目上。东华能源(茂名)烷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茂名建市以来引进的最大民营工业项目,总投资400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年产约450万吨丙烯、350万-400万吨聚丙烯、100万吨乙烯、50万吨聚乙烯、10万吨丁二烯和20万吨氢气,成为世界级聚丙烯生产基地。

图片

  风电集群

  阳江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占全省四成

  

  近年来,阳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目前,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350万千瓦,约占全省43.8%;2022年度完成投资129.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94.8亿,并网规模和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2022年度上网电量70.7亿千瓦时,产值约60亿元。阳江充分利用风电资源,规划建设国际风电城,还成立全省首个风电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快建设世界级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

图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