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法治现代化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2023年智库论坛在南京召开,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研究院、中国社会治理与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会上,《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重磅发布。
《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和公民权利保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和显著进展。
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宪法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普法宣传工作不断推向深入,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在公共法律服务方面,规范化供给进一步提升,均衡发展得以深化,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制度依据进一步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高质量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机制不断健全,数字化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升级;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服务供给进一步优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深入推进,跨省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富有成效;在公民权利保障方面,法治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司法领域公民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公共服务提供的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集刊分社总编辑刘骁军介绍,《中国法治社会发展报告(2023)》蓝皮书由总报告、地方报告、专题报告、调研报告和年度事件报告五个版块组成。总报告着重围绕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基层治理、矛盾纠纷化解和公民权利保障等五个方面总结回顾2022年度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总体面貌;地方报告以辽宁省为特定对象,通过3篇报告介绍分析辽宁省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状况、大连市法律服务业发展面貌和基层样本社区的治理样态;专题报告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主题,选取4篇研究报告专门展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和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实践中的精神引领、创新驱动和方法运用之重要意义;调研报告选取如皋、正阳、济宁、汉中、九江等分属于不同省份的5个城乡社区(村)为考察对象,呈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基本面貌、优势特色、工作亮点、条件限制、存在问题和完善方案;年度事件报告发布经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评选出的“法治社会发展2022年度十大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成斌表示,法治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凸显了法治建设事关根本的战略地位,又明确了法治建设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任务。希望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聚焦法治现代化建设重大前沿问题,打造具有南师特色的新型智库品牌,不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法治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江苏省法学会会长周继业说,2021年6月,江苏省法学会在省级法学会层面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经过三年的发展,研究中心已成为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研究的坚强阵地、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工作的协调中心、全省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队伍的人才枢纽,充分发挥了“三位一体”的重要平台作用。借助研究中心和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期刊等平台,推出了一大批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品力作。
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理事长林祥国介绍,本届论坛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建设中的58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这对于全面准确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优秀成果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智力支持,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江苏带来有益启示,有效促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使法治成为江苏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核心竞争力和坚强保障。
同时,现场揭晓了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第四届方德法治研究奖获奖名单。厦门大学申报作品《中国特色话语: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获得特等奖,清华大学法学院申报作品《侵权责任法(第三版)》等6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申报作品《犯罪构成论体系比较研究》等15件作品获得二等奖,北京大学法学院申报作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公权说再论》等32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教群 王尧 编辑/赵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