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江苏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是江苏政界与学界的一个“顶尖”论坛。说其“顶尖”,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每次论坛都汇集了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历届在任的江苏省委书记也都会到场,规格相当高。二是自1997年发起至今20多年,每次均围绕事关江苏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进行探讨,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平台,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江苏发展“最强大脑”。
11月21日,在南京大学安中楼举行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9次会议。这个最强大脑刮起了一场科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头脑风暴”。
这次论坛有点特别,第一个特别的是“加开的一次”。缘由得追溯到今年6月举办的论坛第38次会议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主题畅所欲言。由于时间有限,想发言的专家太多,大家深感“意犹未尽”,在场参加的省委书记信长星当即表态:“今年再加开一次”。
时隔五个多月,令人期盼的第39次会议如约举行。笔者看到,除了省委书记信长星,还有省长许昆林、省政协主席张义珍、省委副书记沈莹等7位省领导到场,多位相关厅局的一把手负责人也到会参加。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此次会议的主题为“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何选择这个主题?信长星在与专家学者们交流时说,这是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十分重要。对于江苏而言,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走在前列。
第二个特别的是,相对于以往论坛主要请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参加,这次特别邀请了周志华、单忠德这样的科学家。信长星说,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对其内涵和外延都需要深化理解和把握,同时它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怎么做?他诚恳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我们支支招”。大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解码”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梳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认为,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源自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和内生动力,体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要求,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他认为,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基点放在经营主体身上,确保所有的对策、举措首先聚焦于经营主体。同时,要牵好“强信心”“稳预期”这个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牛鼻子”,把“强信心”“稳预期”作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当务之急来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单忠德围绕“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塑造新质生产力”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驱动为主动力、以数字驱动为渠道、以产业驱动为主阵地的生产力。要系统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变革趋势,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途径。江苏要提升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五种能力”,即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数实融合创新发展能力、典型场景引领示范能力、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能力和国际开放合作能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国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周志华认为,以机器学习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改变世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巨大进展,但还有大量困难问题有待解决,任重道远。江苏部分企业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议鼓励更多行业企业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研发投入方面给予适当激励,加大力度支持人工智能自身内核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同时多措并举,吸引、留住、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工智能算法人才。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当前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本质就是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态的生产力。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对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网联”。相对于单个企业的“智改数转”,要更加注重网络化联接,可以借鉴以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式发力“智改数转”的苏州经验,走出一条对现有的存量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形成巨大增长极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笔者留意到,这次会议的议程安排也与以往不同:每位专家重点发言后,分别还有一位专家对其进行点评,既是听了发言后的感受,也融入不少自身对这个题目的研究和见解,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这些发言虽然研究领域不同、角度不同,但都有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深刻理解,也有对江苏产业现状的中肯剖析,更有对江苏从哪些方面着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针对性意见。不少人表示这次论坛听得过瘾、办得精彩。
△洪银兴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蒋伏心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原院长
△陈松灿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徐康宁 东南大学经管学院原院长
△谈哲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
信长星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发言后,和大家分享了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地位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理论内涵看,新质生产力是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产业形态为支撑的一种生产力形态。从实践要求看,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江苏要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必须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在这方面,江苏有责任、有基础、也有动力。
——有责任。信长星说,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一直都蕴含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总书记对江苏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创新驱动、结构调整、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特别是今年两次重要讲话中,无论是“四个走在前”还是“四个新”,摆在第一位的都是科技创新。在江苏实地视察的点,也大都和科技创新相关,强调的很多重要事项,实际上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我们落实总书记要求,重要抓手就是“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建设,这都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有基础。信长星列举了一系列数据,认为江苏是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从产业基础看,江苏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等均居全国首位;从创新基础看,江苏有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50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00万科技人才,形成了高水平实验室矩阵。从市场和环境基础看,江苏有便捷的外向通道和巨大的内需市场,在新产业上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所有这些,都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有动力。信长星说,江苏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我们既有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创新的内在冲动。创新是涌动在江苏人血脉里的基因,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把这种创新冲动、创新潜能释放出来。信长星谈到,前段时间,省委研究室对江苏逆势增长的制造企业作了调研,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是把创新研发和技术突破摆在突出位置,很大程度上就是靠新质生产力打开了发展新天地,这也是内在动力的充分体现。
信长星还谈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省里正在推进的几件事:一是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二是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三是新工科建设,四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他希望学界继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形成更多研究成果,并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专家学者意见,充分吸纳转化。
时间总是显得短暂,三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在论坛上,笔者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新质生产力”虽然是一个新词汇,但是在江苏,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鲜明共识和奋斗方向。它不仅是学界研究的题目、论坛上讨论的一个概念,更是各个层面的积极探索和各地各部门的努力实践。相信经济大省江苏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丰硕成果,为全国提供更多经验,做出更大贡献。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