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无锡国专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背景创作的原创话剧《儒行》正式进入排演阶段,并在活化利用的阿炳故居进行了部分片段的小范围演绎,排演过程中,有专家学者到场进行指导。这部话剧将虚构的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线,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再现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着相当地位的“无锡国专”这一文化标识。
《儒行》在阿炳故居演出完毕谢幕
用一对虚构的伴侣讲述真实的历史
《儒行》的主角是一对虚构的、来自耕读之家的青梅竹马,华露声和邱思润,他们真诚坦荡,但面对人生的重大事件时也会有迷惘犹豫,甚至挫败痛苦。他们在国专读过书,为国专尽过力,跟着国专颠沛流离却矢志不渝。
“我的初心是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愿意坐下来看一个比较主旋律题材的话剧”,编剧喻迎昉分享了创作这部戏的构思。在主人公的选择上,她虚构了一对情侣,他们的身份适用于无锡大市范围内的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他们具备劳动人民质朴的品格,也有知识分子的傲骨。“如果一本正经地讲学校、讲老师,可能显得枯燥”,如何在正确的历史框架下,搭配有趣的情节和人物。润物无声地让大家认识国专、了解国专?喻迎昉想到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用一对虚构的伴侣讲述真实的历史、代入共通性的人生思考。
话剧的名字取自《礼记·儒行》,儒者“虽危,起居竟伸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在那个战争迷思不断的年代,主人公们会和今天的年轻人一样,产生“去哪里就业、到几岁结婚、该如何思维升级”等等的困惑,而剧中人物的选择与决定,正是这部话剧的核心。“儒者之所以忧思如此,正是因为他们自幼修习国学,这样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他们那一代人的内核,这也是我认为在今天依然值得宣传国专的地方。”
记者采访本土编剧喻迎昉
本土编剧专注于无锡的历史故事
喻迎昉是土生土长的梁溪人,童年住过的老房子就在阿炳故居对面、工商银行的背后,因此,当有一天把自己的作品带回钟楼旁演出面世,她不禁感慨:“命运的齿轮40年前就开始转动了!”
2020年夏天,喻迎昉经同学鼓舞开始学习表演。“当时写了一些人物小传,大家都觉得还不错,陆陆续续就开始尝试着写起了剧本”,机缘巧合之下,喻迎昉踏入了编剧这一行。作为无锡人,喻迎昉的目光一直专注于无锡的历史故事,创作了不少以民国为背景,以无锡工商业发展为主线的作品。她笑侃自己“一年至少一半的时间得活在民国”,而在浩如烟海的无锡民国史料里,“无锡国专”四个字常常出现在眼前。
无锡国专是什么?为什么无锡的民国历史中频繁出现它的身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喻迎昉对无锡国专却并不了解,好奇之下做了点研究,才发现,“简直太厉害了!”顿时就把骨子里那点文气调动起来了,为无锡国专创作一部话剧的念头,渐渐萌发。其后,每读一次,心就被撩拨一次,直到今年,认识了国专研究会专家,一拍即合,于是她一鼓作气扎进去,把剧本写了出来。她透露剧中设计了较多的唐调吟诵、国专校歌、无锡特产等元素,期待尽快可以与无锡市民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