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国家省级专家授课、200余名学员听讲、七八个实景基地教学……12月6日,全省非遗保护工作管理队伍培训班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迎来结业仪式。此次活动的举办,也让我市非遗工作得到全方位展现——今年以来,我市在扩展文化生态全域保护、传承人队伍和阵地建设、“非遗+旅游”融合探索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拥有2家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8个“省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圣故里”神奇之旅还入选“水韵江苏”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各级各类传承传播活动举办160场次以上,我市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在学员中“C位出圈”。
文化生态全域保护得到充分拓展。“这些水晶工艺品太美了!东海不愧是水晶之都!”12月5日上午,培训班学员走进东海水晶博物馆,被这里珍藏的无数件珍品所震撼,而听闻我市刚刚成功创成“水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体学员露出赞赏目光。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地方传统文化特质,持续推进文化生态全域保护,涵养区域性文化承载空间,在连云港山海丝路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水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上,交出亮眼成绩。此外,我市还积极开展配套理论研究、成果保存、发展传播等工作,地名、姓氏、老字号等文化遗产保护正全面推进,非遗保护志愿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传承人队伍和阵地体系不断完善。“大家请看,这里收藏了我几十年来的雕塑、陶瓷、锻铜等作品五百多件,而我最擅长的是锻铜……”12月5日,在位于民主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周存玉艺术馆内,培训班学员被工艺美术大师周存玉的作品所吸引,该馆也是我市推进非遗传承人队伍和阵地建设的典范。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性非遗保护根基,完善四级非遗项目保护名录体系,扩大优秀非遗项目传承传播人群,实现阵地拓展。截至目前,已完成东海水晶雕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参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工作;38个优秀市级项目入列“省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数量位于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村社区文化中心等职能作用,广泛设立非遗展示传承场所,扩大增容已建非遗展示空间,让“非遗元素”扮靓城市街角。
“非遗+旅游”融合界面持续扩大。各类非遗戏曲、古风歌舞轮番上演,水中船似画中景,耳畔音似天上乐……12月4日晚,省级品牌文旅活动“盐河水韵国潮夜演”在盐河巷南北街水上舞台上演,培训班学员与现场千余名观众共同观看演出,掌声不断。而为进一步扩大“非遗+旅游”融合界面,今年以来,我市文广旅局会同市人社局、乡村振兴局、商务局等单位,在省内率先认定10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市级非遗工坊示范项目,5个市级非遗工坊培育项目;还认定一批非遗研学旅游基地,打造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同时,我市还组织开展港城居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相继推出“山海遗韵·添彩港城”宣传展示活动、园博会非遗展、连博会非遗文创展等,举办各级各类传承传播活动160场次以上,宣传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共享体验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坦言:“下一步,我市将继续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以整体性、前瞻性、系统性保护为统领,以此次培训班为契机,以明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点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市优秀非遗项目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让非遗越来越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