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二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布,扬中市八桥镇永胜村榜上有名。村庄环境不断改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产业发展持续创新……在充分挖掘乡村原有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一幅幅特色田园乡村美景图正在永胜徐徐展开。
重治理 生态美景添彩幸福生活
崇学亭、碾米坊、尊师园圃、连心弄......漫步永胜村道士庙埭,移步易景,处处皆风景。近年来,永胜村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村庄面貌和生态肌底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舒心。
道士庙埭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自然埭,原来地势低洼,水患频仍,傍水而居的村民们历来重视治水工作。通过村庄整体水环境的提升和自然村落整治,一些河流驳岸采用本地盛产的水杉木打桩加固,波斯菊、三叶草、兰花等花卉盆景点缀河边,道路两旁种植着本土适生的杨柳、香樟、桃树、枇杷树等,村民们还充分利用废旧砖瓦、陶罐、石磨等老物件,用于矮砖墙建造或外墙布置,营造出浓厚的乡土特色景观。
“小桥流水,阡陌交通,匡上人家,田园生活”的传统意境逐渐凸显,原本不起眼的圩埭完全被诗意环绕。环境美了,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越来越精彩。“村里建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为我们老百姓提供科普、医保、就业、纠纷调解等服务,道士庙埭附近还建有九狮图非遗展示馆、童趣园、崇学广场和健身步道等设施,别村的人都十分羡慕。”住在道士庙埭的村民钱如本说。
谋发展 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地势低洼、水患频仍的道士庙埭通过治水工作让村民享受到“好风景”,但十年有九年荒,产量低下却是“胎里病”,村里也流传着“道士庙圩大众匡,圩低田瘦水汪汪。打麦难吃到栽秧,打稻难吃到下霜。农夫两眼泪汪汪,泪水伴着河水淌。”的民谣。
对此,永胜村两委因地制宜,把“堵点”变“亮点”,依托地势低洼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优势,流转土地,建立秧草红菱水旱轮作基地和生态产业园,打造以红菱、秧草、蔬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只有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富带动民富,实现村民共富,才能早日建成美丽乡村。”永胜村党委书记李卫东说。永胜村还通过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永胜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周边村民分别从事种植、管护、采收和旅游服务业。同时,本着房子靠近田,贴近厂的原则,该村在村委会周围创建永胜工业园,吸纳50余家企业入驻,带动农民就业210人,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万元。
兴乡村 农文旅融出乡村好光景
每年盛夏时节,为期两月的“红菱文化节”都吸引着许多单位组团参加,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去年,村里乡村旅游收入达到35万元。今年第六届“红菱文化节”更是在往届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有采菱、捉鱼等传统节目,更有美食品尝、乐队演出、文创展示、乐游集市等互动体验,为十里八乡的游客全方位展现精彩纷呈的永胜文化。
依托美丽乡村的优势,近年来,永胜村也在不断探索丰富多元的休闲旅游新场景,打造农文旅融合新亮点,深入挖掘“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永胜精神,沿着崇学廊、状元坊、村史馆等点位进行路径规划,开发研学旅游等新业态,一场场“耕读研学+田园自然+非遗美学”的研学旅行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活力。“今年秋季研学是永胜的初次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学生近5000人次,不仅帮助村集体增收20万元,还让老百姓赚到了‘真金白银’。”永胜村党委书记李卫东说。
农文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光景。接下来,永胜村将紧紧围绕“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目标,全面促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持续扩大“美丽村庄”的“美丽效益”,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八桥镇人民政府 通讯员/杨蝶飞 朱鹏 编辑/俞思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