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续文脉|家在仁丰里

2023年12月09日 13:08:27 |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作出“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但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11月29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这是该领域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

江苏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延续历史文脉、保持特色风貌等方面成效斐然。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江苏省住建厅开展“‘街’续文脉”融媒体行动,多路记者实地寻访,查规划文件、与居民对谈、探焕新模式,并采访了规划设计名家阮仪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东南大学教授朱光亚、同济大学教授章明、张謇嫡孙张绪武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聚焦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改造,提炼与展示名城保护的江苏探索。

江苏省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 邱华:

您看,这一条就是在我们毓贤街,就是我们阮家祠堂的毓贤街,向东还有我们仁丰里……

我家住在扬州老城区的一个街巷叫仁丰里,我住在60号,我们搬过来的时候1974年底,有半个世纪了。后来到退休以后有一个摄影热,就拍照片了。生活好了,国家经济也好了,好了以后的话就对我们的古城仁丰里进行改造,总计搞了大概8个多月。这个当中因为我爱好摄影,正好有时间,就想想这个事情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后来我就一到工程的关键时候就拍照片下来,让以后大家都能了解到,我们仁丰里改造的过程还是比较艰辛的。

江苏省扬州市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雪松:

我从小生在古城,长在古城,我的家就跟我们仁丰里一路之隔。仁丰里它不大,从北往南也就700米长,但是它特别有意思。从空中看它就像一尾鱼骨,主街像鱼的脊椎,两边的巷子像鱼刺,所以说是典型的唐代的“鱼骨巷”“里坊制”格局,可谓是我们古代关城规划的“活化石”。

我们仁丰里巷子虽小,但是藏着大乾坤。在我们这个街区上面有旌忠寺,为了纪念岳飞改名,还有我们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的阮元家庙,在这个巷子里面从隋唐到明清有10多处文博的遗址。可以这样讲,我们的仁丰里是我们(扬州)古城的文脉,也是文化的里子。

2013年,我们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以说给仁丰里带来了改变的机遇,我们用每年增加一两个新节点的节奏,既不打扰居民的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巷焕然一新。

江苏省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原住民 梁然之:

我在这里生活了快50年了,见证了仁丰里的风雨变化。还记得过去的仁丰里是很斑驳陈旧的样子,比如说路面,柏油路踩在上面,脚都会黏着,天空都是被电线割裂的,而现在蓝天白云一个整体。我们也希望能够携手,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江苏省扬州市汶河街道旌忠寺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张雪松:

古城保护既要留住屋,也要留住人,特别是年轻人,所以我们在引进业态这方面做得特别谨慎。仁丰里目前一共有53家的非遗工作室和文旅商户,主理人平均年龄都不到40岁。他们的情怀技艺都在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我们也在创造很多的机会,让我们“一带一路”国家的朋友们,来体验我们中国的非遗传统文化。

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光亚:

仁丰里(街区改造)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是自下而上的一种保护、利用、传承的工作。它一栋一栋搞,做一点,这个街区的面貌改一点。大家看到前途越来越光明,逐渐地居民都愿意来做,保留了原来的这种生活形态、社会形态,所以老百姓很乐意,你看这个街区面貌越来越好。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