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这意味着历经14年奋战,30万吨级航道建设画上圆满句号。
30万吨级航道承载了连云港港向深水大港转变的使命,见证了江苏沿海开发的激昂步伐,畅通了“一带一路”海上运输大通道。
在聚光灯下
这座宏伟工程已然是荣耀满身
但同样不能被忽视的
是建设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早在20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就已通过长达16年的研究与实验,对连云港能否在淤泥质海岸上建设深水大港得出了“泥沙来源枯竭、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科学结论,但后来因有两名学者提出在灾难天气中航道会有堵塞的可能,对连云港深水大港建设提出质疑,导致计划搁浅多年。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牵引江苏沿海开发、促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共同发展的重任,正式拉开了连云港以“一体两翼”为构架的大开发、大建设序幕。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连云港发展,交通运输部对连云港发展也给予特别支持,将30万吨级航道工程作为加快连云港发展的战略要点着力推进。
为实现“挖得出、稳得住、用得起”的建设目标,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和连云港市联合组织国内数十个设计咨询与科研单位,并聘请2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对该工程的建设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进行了历时4年的科学研究与论证,最终对连云港能否建设深水航道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冲破了“连云港不能建设深水大港”的禁锢。
同年,国家发改委批复航道项目建议书,同意连云港建设30万吨级航道。该航道呈“人”字形布局,连接连云港区和徐圩港区,按“一次立项、分期实施”的原则,先期实施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
面对前进道路上不断出现的困难
唯有敢字当头
负重前行
在开港89年后
连云港港口终于从浅水迈向了深蓝
成功进入国际深水大港行列
航道是港口的“咽喉”,决定了港口的通过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程度。如何将江苏省沿海开发的“牛鼻子”工程,也是连云港发展的生命线工程,更是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好,对所有港航建设者是一个巨大挑战。
作为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典型工程,30万吨级航道工程开创了航道等级最高、开挖厚度最大、开挖航道里程最长、疏浚量最大四个世界第一。
广大科研技术人员通过研究基本解决了海床性质及岸滩稳定性、水动力泥沙条件、航道回淤、航道选线、航行安全性等主要技术问题,不仅为连云港港航道后续研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浅水深用”建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指挥部依托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设开展的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经鉴定总体达国际领先水平。依托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展了江苏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在转化应用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和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大量的深化研究和同步应用,同时研发形成新型桶式基础结构的BIM技术。
安全、平稳、高效的输送运行
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有了深水航道助力
东方大港在“大港大船”时代
显得愈发自信和从容
30万吨级航道的开通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连云港港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在服务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支撑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促进江苏省“一带一路”交汇点和自贸区建设,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上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徐圩新区,盛虹炼化码头自30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后,于2022年10月9日成功接卸江苏省首艘30万吨级原油船舶“远金湖”轮,加快实现了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原料进口通道的全面贯通,原料从港口到仓储罐区再到生产装置,实现无缝连接。
今年3月,中远海运所属“中海韶华”轮安全靠泊连云港主港区88号泊位。该轮运载铁矿砂约30.85万吨,进港吃水22.08米,创下连云港港自1933年开港以来散货船最大吃水纪录。
11月,“马兰达娜”轮安全靠泊徐圩港区171号泊位。该轮长329米,宽60米,全船载原油约32.09万吨,进港吃水21.55米,打破了连云港超级油轮进港船舶最大吃水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开通使用后,经历过台风数次侵袭,但均安然无恙,彻底击碎了曾经扣在连云港港头上几十年的“航道经不起一场灾难性的风浪袭击”的谬论,进一步证实了连云港区及徐圩港区航道不存在台风骤淤碍航风险的科学论断。
耕海图强十四载如日东升再起航
随着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竣工验收
标志着30万吨级航道工程进入
正常运行管理、全面发挥效益的新阶段
记者:王文 通讯员:赵越 居晓岚
总值班:王波 刘昆
编辑:张笑爽 校对:刘宇
更多详情可登录连云港发布微博、连云港发布APP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