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课 | 围炉煮茶,延续千年的冬日风雅

2023年12月22日 16:17:10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冬至之后,便进入到一年中最冷的“数九寒天”,此时,在暖色茶炉、氤氲水汽、沁人茶香、精雅茶点中,或静听雪或伴书眠或唠家常,已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国潮生活新风。围炉煮茶,源自古人的冬日围炉与茶文化,是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中式慢生活。

(图片来源:小红书)

烹茶之法

宋 宋徽宗 文会图(局部)

  唐代茶饮的主要原料是饼茶,样子大概类似于现代的普洱茶饼。唐人烹茶使用的是茶圣陆羽倡导的煮茶法。煮之前,通过炙、碾、筛等步骤,将茶饼制成茶末,以备待用。煎茶时,水初沸后,放入适量的盐;二沸后,舀出一瓢水,转圈搅动沸水,将茶末沿旋涡中心倒下;三沸后,掺入刚才舀出的水,使水不再沸腾,以保养水面生成的一层白沫。这层白沫被称为沫饽,被认为是茶汤的精华,而现在研究认为,沫饽产生的原因是茶汤里有一种叫茶皂素的物质,具有缓解多痰、减缓咳嗽、清理肠胃的功效。煮好后,分茶汤入碗,敬奉宾客。

  宋代茶饮的主要原料延续唐代工艺,但更为精致,一是去苦增甜,二是从气派的“大饼”变身精致的“小团”。宋人烹茶使用的是点茶法,和唐代煮茶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再“煮”,而是“点”,即将茶粉调成茶膏放在茶盏里,一边注开水,一边搅动,直至表面泛起大量沫饽(雅称“乳花”)。为保证原汁原味,点茶法不加盐。

  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除团茶,散茶自此兴起。散茶看似只要冲泡即可,但这里边也是有讲究的。泡茶要使用翻滚多次后的开水,比起唐代煮茶需要的三沸,这里至少需要五沸。泡之前要进行温壶,将少许热水注入壶中再倒出。投茶也是有顺序的,得根据季节来,比如在冬季,要先投茶叶再倒满开水。分饮时,不宜过烫,也不能太凉。

沏茶之水

明 周臣 匏翁雪咏图(局部)

  古人品茗,不光在意茶的品质,对烹茶之水的要求也很高。

  茶圣陆羽认为,“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一说法影响后世。

  “独揽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宋代苏东坡游无锡,用的就是天下排名第二的惠山泉水,来烹当时最珍贵的小龙团茶。

  古人烹茶,又以天水为上,天水为雨、雪、露等。

  “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红楼梦》中就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妙玉搜集“梅上雪”烹茶的雅事。

饮茶之器

明 陈洪绶 隐居十六观之十二  谱泉册页 

  各个时期,茶具与茶器也有所不同。

  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茶具,是唐僖宗李儇的供奉珍品,含茶笼子、银火箸、茶碾子、茶罗子、调达子、盐台、茶则、茶盒等。在茶器的选择上,越窑被列为第一,“越瓷青而茶色绿”,即青翠的釉色能表现出茶汤之美。

  宋代的茶具较之唐代更多,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列举了12件,其实不止这些。在茶器的选择上,建窑黑釉兔毫盏被认为最能衬托白色乳花之美。

  明代之后,由于烹茶程序大大简化,茶具也大大减少,主要包括烧开水的汤壶、泡茶的茶壶和品茶的茶杯。泡茶时首选紫砂壶,因其古朴风雅、得幽野之趣。品茶时倾向于选择白瓷,“注茶则清白可爱”;并以小为贵,真正意义上的茶杯由此诞生。

品茶之境

明 文徵明《品茶图》(局部)

  唐人注重吃茶的过程,初唐四杰卢照邻之孙卢仝则曾通过“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描述他在吃茶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宋人给茶事注入了有趣的灵魂,南宋审安老人给茶具取姓、授官,分别是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十二先生。

  明人讲究品茶时的氛围感,他们会精心建构自己的茶寮,或独烹独啜,或邀友烹啜。文徵明曾在《品茶图》中,展示自己与友人在茶舍品茗清谈,环境是林茂松清、堂舍轩敞、几榻明净。

(图片来源:小红书)

  围炉煮茶,是现代年轻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进而带来新的消费热潮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冬日的周末,选择可煮的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安全系数高的电烤炉,当季的柿子、橘子、枣子、栗子等小食,出片的国风点心盘、品茗杯等小道具,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感受这人间烟火与岁月清欢。

  我苏特稿 文/子野  参考:陆羽《茶经》、张伯渊《茶录》、罗军《中国茶事》、裘纪平《中国茶画》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