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情文献不能“躲”进小楼

2023年12月27日 10:44:58 |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江苏首个地情文献中心——南通地情文献中心揭牌成立。可以说,地情文献是一个地区发展和传承的缩影与见证,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精髓,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地情文献资源,对传承优秀文化、延续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提到地情文献,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故纸堆”以及老生常谈的那些地方史料,加上“文献”二字,对普通百姓可能还有些“高处不胜寒”。因此,地情文献中心在成立之后,不能“躲”进小楼,而要在紧贴时代、紧贴群众、紧贴现实上多下功夫。

  2022年5月,地情文献征集工作领导组成立后,通过发送公函、发布启事、个别走访等形式,向社会征集了一批地情文献,这可谓开了一个好头。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面向社会“开门”办中心的好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使地情文献不再是“故纸堆”,而是保有旺盛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当地情文献中心坚持“开门”办、从群众中来,我们会发现,地情文献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不仅仅是“写南通的书”和“南通人写的书”,不仅仅是反映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成就的宏大叙事,个体的微观记录,包括普通人的口述史、家族史,新南通人的生活经历和奋斗历程,年轻人City walk的打卡记录等等,也应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不仅仅是纸质的文字和图片,以及文学和历史的书籍资料,其他多媒体的手段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都应是留住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的记录方式。

  从群众中来,还要坚持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地情文献利用好,让更多人去了解和热爱。比如现在有些年轻家长,想教孩子学说家乡方言、了解地方民俗,但苦于找不到好的内容和载体。南通历史人物传记绘本《一个人,一座城》的成功出版,就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启发我们不断开拓思路,利用地情文献的宝藏资源,与更丰富多元的文旅创意、艺术创作相结合,让地情文献与公共文化服务,与青少年爱国主义、地情乡情教育无缝对接。

  提到发挥地情文献的教育功能,需指出的是,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僵化、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现在成立了地情文献中心,有专门的场馆和专业的工作人员,加上随着地情文献的数字化推广,有利于学校和家庭开展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设计主题性的研学和参观路线,进行主题性的作品拍摄等等。还要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激励年轻人用各种创意和数字化手段去体验、感受城市的真实质感。要让每个人认识到,“我”不是孤立生活着,而是与城市的历史、现实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既是城市中生活的一分子,也是城市历史的记录者和创造者。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