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戏博物馆、昆曲广播操……昆山深耕戏曲文化保护与传承丨央视新闻

2023年12月28日 14:34:20 | 来源:央视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日前,国内首个集齐348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江苏昆山开馆迎客,在新时代,展现古老戏曲的艺术魅力。

  348个剧种 主题博物馆展现戏曲百戏魅力

  在戏曲百戏博物馆内随处可见昆曲的身影。临展厅正在进行的“意主形从——清代宫廷戏剧展”,汤显祖的戏本《牡丹亭还魂记》是昆曲经典传统剧目。

  游客 杨巧丽:我今天看了不单单是昆曲的元素,我也有看到很多比如我们中国几大省的特色戏曲。用了很多精力收集了这么多各个地方的元素,集中在一起,还是蛮震撼的。

  博物馆的专题厅里,这面“中国剧种大观”的超大墙上精细地刻着各个剧种名。各剧种的故事通过服饰、道具、乐器的展示,一一铺陈开。

  戏曲百戏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折线型的屋顶像是两只戏曲中的水袖,具有水袖翻飞的灵动之感,下方的格栅采用了戏曲传统的记谱方式——工尺谱。借助工尺谱的“一唱”,配合戏曲水袖的“一舞”,就有了音乐韵律的呼应,更好地符合江南水乡的丝竹韵味。

  自2018年以来,昆山持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了全国348个戏曲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的“大团圆”,是中国戏曲史上最完整的剧种大展示。

  青春版《牡丹亭》 古老戏曲焕发青春光彩

  对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承续传统,又要融入时代元素,要让古老的艺术不断绽放新的生命力。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在,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昆曲作品走入年轻群体。月初在杭州剧院上演的青春版《牡丹亭》,改编自传统昆曲代表作,在制作中融进了现代人的审美,呈现上借鉴现代舞台装置和艺术方式。自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在国内外演出近500场,线上线下超过1亿人次观赏。

  汤显祖的《牡丹亭》原著有55折,青春版《牡丹亭》选取了其中27折,分为上、中、下三本,9个小时演绎《牡丹亭》的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所谓的“青春版”最大的意义在于昆曲演员和剧目的传承、观众的培养。对于观众来说,最直观可见的就是演员的年轻。剧本整理坚持只删不改,但对于改编与演出,整剧则是通过编导、舞美、音乐等舞台整体美的有机配合,使古雅的昆剧艺术与现代气息相辅相成。

  观众 戴伟霞:首先他对原著的解读,他是没有偏离的,他塑造的是我们汤显祖笔下的,那个深情款款的柳梦梅。

  昆山巴城,是昆曲源头。巴城籍昆曲演员俞玖林,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春版《牡丹亭》,俞玖林从2004年首演,演绎了近20载。

  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俞玖林:我们制作《牡丹亭》其实就是和我们新时代说的守正创新,我觉得是一个理念。守正就是把正宗、正统、正派的昆曲原汁原味地一招一式地传承好。我们也做了一些变化,我觉得其实这叫与时俱进的变化,主要是在服化道、声光电这一方面,可能就是和现在大众的审美更拉近一些距离。服装上的绣纹我们都是用真丝手绣,乍一看看不出什么区别,但是立体的层面、精致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观众 张珺:我非常喜欢牡丹亭,因为牡丹亭的故事首先让我们年轻人对那种爱情的向往,非常真挚的爱情故事,特别吸引我们。昆曲的美、唱腔的优美、服饰的优美,而且对传统文化那种美的理解,都是我们年轻人非常追求喜欢的。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如今,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昆曲作品,走入年轻群体,走向全球各地。

  昆曲广播操 昆唱社团 戏曲传承从娃娃抓起

  传承,是戏曲永葆生命的灵魂,只有争取到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戏曲的创作和欣赏当中,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作为昆曲发源地的昆山,一直在探索新时期昆曲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的昆山市信义小学创意推出昆曲广播操。整套广播体操时长3分钟,一共分为8节,融入了手、眼、身、法、步等戏曲表演艺术技法,让孩子们在课间活动中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不仅如此,学校还定期举行昆曲考级活动,在昆曲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深耕、创新。还搭建了“昆唱古诗词”社团、“小昆班”社团、“昆曲星推荐”社团等学习平台。

  昆山市信义小学校长 许蕴霞:我们就用了一些经典的桥段,作为学生日常上课的铃声。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孩子们面前发扬光大,从而来更好增强我们师生的文化自信。

  昆山市的小梅花艺术剧院,为当地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昆曲的场地。

  小梅花艺术剧院负责人 毛杏英:它将成为昆山市少儿戏曲活动基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打造孩子们追梦的舞台。

  1987年,昆山市玉山镇一中心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小昆班”。原昆山市一中心小学的校长程凤琳,是第一家“小昆班”设立的推动者之一。她积极倡导开展昆曲学唱活动作为教育改革的新内容。

  原昆山市一中心小学校长 程凤琳:要做就做最好的、最精致的。昆曲本身就是很精美、很精致、很高雅的艺术,所以我把苏州昆剧院最好的老师请过来。昆曲它实实在在真的是好东西,这种传承的精神我们不会动摇的。

  目前,昆山陆续建立了22家小昆班,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其中155名小昆班学员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小梅花”称号。

  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小昆班”学员 浦偲琪:我学昆曲已经有4年多了。昆曲它就是要坚持,不然的话它就是学不会,一天两天是不能学会的。我也会把它坚持下去做下去。

  昆山市一中心小学党总支书记 陈辉:我们的孩子其实走出去,不仅仅在昆曲上他的表演上有很大提高,艺术的修养上有很大提高,对他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