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600多年岁月洗礼,千余块古瓢城城砖现身农家小院

2024年01月02日 15:20:39 |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日前,有热心读者联系媒体爆料,称市区一农家小院有千余块古城墙砖。记者近日在盐都区盐渎街道民生居委会居民陈标家的院子里看到了这些老城砖。受邀同行的收藏界专家、文史学者等一致认为,通过陈标的收藏经历得知,这些部分外观刻“山阳”字样的古瓢城城砖在农家小院集中亮相,确实很震撼。自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年)盐城城池由土城改为砖城算起,最早的古瓢城城砖距今存世605年,弥足珍贵。

  用老城砖砌成仿古城墙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被主人命名为“和苑”的农家小院面积有五六百平方米,分生活、休闲和作业三个功能区,千余块古城砖被砌成带有墙垛的单面仿古城墙,分别成为作业区和生活区一长一短的两段围墙,还有部分堆放在围墙处。测量其中一块城砖尺寸为长37cm、宽19cm、厚10cm,目测部分城砖侧面“山阳”二字清晰可见。

  虽然是隆冬时节,记者在布局错落有致、树木花草别致的“和苑”各个功能区漫步,从多个角度看表面有些斑驳脱落而凹凸不平的仿古城墙,岁月痕迹信息和历史文化厚重感扑面而来。

  农家哪来古城墙砖?早年做过村干部、后来多年经营文化传播公司的陈标介绍说,这些古城砖都是他二三十年来在周边走村串户精心收集来的收藏品,费了不少人力和物力。5年前,他为了美化“和苑”,同时也为保护利用好古城砖,特地不用水泥灰,而是用纯沙灰砌成仿古城墙。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从小就喜爱传统文化艺术,尤其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特别着迷。后来受孟浩然的‘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影响,利用祖居地和十边隙地填土打桩,使‘和苑’成为打造绿色宜居家园的样板。”陈标的话语道出他收藏老城砖的初衷是真心喜爱。

  记者了解到,陈标在建设农家小院的同时还不忘向周边亲友邻居推广绿色家园理念,免费给他们提供树苗树种和管理技术,受到大家好评。

  老城砖流入民间有说法

  史料记载,唐代之前,盐城久无城邑。宋代绍兴至乾道元年,曾3次修固土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年),防倭指挥杨清、守御千户冯善重修盐城城池,始改为砖城。因城池似瓢形,故又称瓢城。清代城池的范围大约为南到现在的串场河内侧,西到环城西路,东到迎宾路、北到今环城北路的位置。

  “1993年地方志记载,抗战时期,盐城屡遭日机轰炸,为便于疏散人员,民国县政府通知各区派工,于1939年4月拆除城墙。”受邀同行的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独立学者许正和告诉记者,砖城城墙存在的历史有500余年,像一道深深的印痕,镌刻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记者查资料得知,“山阳”是民国三年(1914年)之前的地名,就是如今的淮安市淮安区。明清两代的盐城分属扬州、淮安两府,在修建古瓢城城池时,当时的官府曾征集各地烧制的城砖。例如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杨瑞云任盐城知县时修缮城墙增开南城门,使用的城砖上就有‘山阳’等字样。

  “山阳”铭文城墙砖如何流入民间?许正和说:“有材料表明,1939年4月拆除城墙时,主要动用西南地界的民工,以城砖抵工资,民工们肩挑船运回去后使用。陈标先生在城西南区域包括盐都区等地收集到古城砖很正常。”

  许正和表示,古瓢城城砖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信息不可复制。目前,古瓢城城砖并不罕见,如盐城市博物馆也有收藏。但对地方历史文化有特别感情的陈标先生一下子就精心收藏了千余块,还是非常令人惊喜的,真是“高手在民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