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林:田野上的法治守护者 | 江苏最美人物

2024年01月03日 16:42:19 | 来源:我苏客户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楷模就是一座精神坐标。我苏客户端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奉献基层的共产党员、创新创业的时代先锋、扎根一线的能工巧匠、平凡岗位上的奋斗者……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唐所,老王和老李家为了鱼塘的鱼又打起来啦。”

  “唐所,我们辛苦干了一年,包工头就是不给钱。”

  ……

  一大早的纷扰繁杂,让南京市六合区司法局马鞍街道司法所所长唐大林还未到办公室便投身紧张的工作中。南京市六合区的马鞍街道,地处苏皖交界,总面积超过250平方公里,面积大、布局散,普法宣传难度可想而知。但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有事找大林”。多年来,他深耕基层法治土壤,从村干部成长为基层带头人,是田野上的法治守护者,更是群众心中的“一杆秤”!

  心系百姓,做为民服务“带头人”

  翻开唐大林的工作履历,可以发现他与大圣社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时间回到1990年,唐大林高中毕业后到当时的大圣乡夏李村做了一名村干部。他回忆道,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农业生产还保持着“稻麦油”传统种植模式,一年忙到头,农民很辛苦,但是经济收益却不高。对此,他深知如果不改变农民的传统耕作模式,很难实现脱贫致富。

  作为全乡最年轻的村干部,20岁的唐大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四处取经,认识到大圣乡离南京主城不远,种植蔬菜特别是群众餐桌热销蔬菜更有奔头于是唐大林自学蔬菜种植技术,又自掏腰包购买良种、化肥和农药带头试种秋季西红柿并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带着村民们一起种植,很快实现亩均收入万余元,带动形成了当地第一批“万元户”。唐大林在夏李村的16年,村里实现集体收入从负债到盈余,水利设施基本完善,交通出行大为改观,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前列。

  2006年,唐大林通过招录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到六合区马集镇司法所成为了一名司法干事2012年,唐大林服从组织安排兼马鞍街道大圣村党总支书记时隔多年,再次走马上任村干部,棘手的问题来了。大圣水芹本来就在大圣村有种植基础,但是全都是散户种,不成规模,因为水利资源有限,所以不利于供水管理。结合大圣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唐大林将散户种植变为合作社规模经营,逐步建成2000余亩水芹种植基地,不仅做大做响了“大圣水芹”特色农业品牌,还为大圣村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奠定了基础。现在的大圣水芹,以“长、白、嫩、脆、香”等特点享誉大江南北。有了唐大林当年打下的基础,大圣村现在也已经成为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当好一个基层干部,心里要一直装着群众,要把群众服务工作做好。”如今53岁的唐大林,依旧扎根基层33年,回首过往,唐大林觉得自己每一步走得都不容易,但是每一步都不曾后悔。

  为民服务,做社会和谐的“调解员”

  在六合区司法局马鞍司法所工作期间,唐大林没少遇到群众的不理解,“接访时,衣服不知道被扯破多少件。”数十年来,唐大林身临一线化忧解纷,其中,马鞍版“六尺巷”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2021年1月,大圣社区的小郭家和老项家因盖院墙起了纠纷,老项的家人还被打伤住院,两家报了十几次警,矛盾迟迟无法化解,唐大林一听坐不住了。

  理清事实经过后,唐大林先找到打人的小郭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明动手打人有错在先的利害关系;又到老项家,告知小郭家的认错和赔偿态度。两家“当家人”平常不好凑齐,唐大林就利用周末时间反复沟通,这场拉锯式的调解一谈就是半年。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各自把院墙往后移了几十厘米,留下了一条窄窄的“六尺巷”,这也成了唐大林几十年调解工作的缩影。历史上广为传颂的安徽铜城“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唐大林的调解下,六尺巷的故事在六合马鞍也上演了。

  “任何一个矛盾纠纷,只要找准矛盾焦点,研究合理方案,坚持耐心去调,都可以解决的。”据统计,在马鞍任职期间,唐大林调解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0多件,涉及金额达5000余万元,每年化解的重大死亡等案件达到10余起。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唐大林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不言“烦”、踏实工作不言“苦”、甘于奉献不言“累”、勤于学习不言“弃”的精神。此外,唐大林还创新建立了“访调驿站”,使更多的初信初访通过调委会第一时间化解。

  守正创新,做田野上的法治守护者

  唐大林不仅心系百姓,善于调解,他还守正创新,积极进行普法教育宣传。马鞍街道地处苏皖交界,面积大、布局散,普法宣传难度非常大。而唐大林却摸索出了一套极为有效的普法方式。

  在工作中,唐大林时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普法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普法形式,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普法形式,怎样才能吸引群众对普法这块的兴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于是,在2018年一个名为“周周有约·法润万家”的乡村行普法模式应运而生。每周轮流在街道15个社区开展普法宣传。

  基层司法每一个工作都和群众密切相关。在唐大林的带领下,所在辖区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村民小组、小区楼幢、农贸市场等区域实行网格化管理,整合村居调解员、网格员和社会乡贤等力量从源头排解纠纷。今年一家农业企业资金链断裂,即将倒闭,欠了当地农民工70多万工资,唐大林得到信息后,迅速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联系企业负责人,组织农民工代表进行调处。最后,企业负责人同意将农场里的鸡鸭鹅变卖,发放工资第一时间化解了一起欠薪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只要大家有事,不管大事小事,咱们都给妥善解决。”唐大林说道。

  作为一名基层法治工作者,哪怕是遭受委屈或者不理解,唐大林的心也始终与群众在一起。就算是有误解、有矛盾,唐大林也依旧认真去倾听办理群众的大事小事,每一次的心酸和挫折都没有动摇唐大林的初心和信念,反而使从中得到了更好的历练和成长。

  2021年11月,唐大林积劳成疾,被妻子拉到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结肠癌。如今,出院后返岗的唐大林,在身体允许、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履职尽责。“只要群众找到我的事,我还要管到底。”他说。唐大林深耕基层法治土壤,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是群众心中的“一杆秤”!

  如今,在唐大林的影响下,很多曾跟着他工作过的年轻同志都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唐大林33年扎根一线,兢兢业业,做出了成绩也收获了荣誉,面对这些荣誉,唐大林没有停下脚步,依旧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依旧坚持着群众事再小都是大事的质朴情怀。

  以理法服人,以真心化纠纷,刚柔并济、情法相融。荣誉的背后是唐大林对“人民满意”的深刻理解和多年如一日的躬身践行。面对终日繁琐复杂的纠纷,唐大林将自己化身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基层,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生根发芽,守护着百姓“家门口的正义”。近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唐大林江苏“最美法治人物”。

  (我苏客户端编辑/吴莹莹 素材来源/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