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铁水公”“一区三园”“矿泉水之乡”……入冬时节,走进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一片片花草拥簇的绿地、一处处风景独特的广场、一条条宽阔整洁的道路,令人心旷神怡,“城在水中、路在花中、人在画中”,历史悠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要素完备、宜居宜业的安东古城正敞开怀抱,恭迎四海嘉宾,笑迎八方来客。
蕴藏动力——城市建设快马加鞭
走进原一建公司宿舍区,78岁的罗大爷对现在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以前小区道路不平整,一下雨还会有积水。现在铺设了沥青路面,改造了下水道,还安装了路灯,新建了小广场,现在每天都有人在广场锻炼身体。”
2023年,涟水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对症下药”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全力推动建设上水平、管理上台阶,努力为全县人民创造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良好环境。
统筹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持续提升城市品位。累计实施各类城建项目51个,年度总投资额14.2亿元,5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完成,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305套,30个“问题楼盘”基本完成化解,新办理产权证8000余本,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持续走在全市前列。红日大道、中山路片区改造完成度较好,省道235修缮已完工,清水路建成通车,滨河新城新铺设草坪6万平方米,平整土地1000余亩,疏通河道3.9公里。开展店外经营、违建处置等六大专项行动60余次,取缔各类流动摊点400余个,拆除违章建设4000平方米。出台《涟水县党建引领“涟心万家”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1+8”系列文件,探索“党心连民心、社区管小区”治理模式,美丽家园小区入选省级示范物业管理项目,桃园小区获评省级宜居示范居住区。
彰显活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走进红窑镇金城村,村党总支书记刘国轩介绍说:“通过排查和回收,全村溢出土地共185.9亩,全部用于芦笋设施化种植和葡萄种植,去年投资1.2亿元的红窑乡村振兴产业园落户该村,占地53亩,一期建设厂房8000平方米,其中3000立方米的冷库即将投入使用,用于芦笋深加工,将引进芦笋饮料、芦笋啤酒、芦笋水饺等生产线。”
涟水县持续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红窑镇已建成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春睿6个芦笋示范基地,该镇芦笋种植总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3.3万吨、产值超4亿元,带动周边20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在3万元以上,为29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78.8万元。涟水芦笋获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春竺”芦笋获评省园艺博览会一等奖。粮食生产提档扩面,种植小麦97.78万亩,亩产382.5公斤,面积、单产、总量呈现“三增”局面;秋收水稻92.29万亩、玉米8.25万亩、大豆11.07万亩,播种小麦98万亩。稻米产业集群发展,统筹实施稻米品质提升、延链强链、主体引育、品牌打造“四大行动”,新增“南梗9308”等优质稻米种植面积15万亩。延续高粱种植奖补政策,种植面积2.3万亩,建成“金穗农服数字化网络信息平台”,有效降低集采配供到田头等环节运行成本,已实现社会化服务26万亩。
彰显魅力——空间环境持续改善
走进保滩街道周集村,村民尹大爷正清扫自家庭院。他高兴地说:“现在水变清了、路变宽了,环境越来越好,每天很开心。我要当好周集村环境的志愿者、守护者,让我们的家园一直整洁、干净、美丽!”
涟水县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组织开展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将每月10日设定为全县统一村庄清洁日,考核评选出3批“双最”村居名单,回收农药包装等废弃物125吨,农民群众主动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改善。深化改厕日报工作机制,深入改厕一线督查推进,组织开展“改厕大比武”活动,超额完成年度8500座改造任务。持续抓好农房项目建设,新改善住房2006户,按日推进在建项目扫尾,大东二期正开展电梯安装和强电入户工作,联富社区二期、南集社区二期等今年计划完工项目已全部完工,正有序安置中。朱码节制闸拆除重建工程完成县级验收,西张河等6条幸福河湖建设通过市级复核,古淮河保滩水源地达标建设通过省技术验收,30条172.78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和年度涵闸岁修等项目均已完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快速推进,新改建农村公路14.94公里。在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百日竞赛”中,南集镇、红窑镇分别位列红榜第2名、第10名,南集镇创成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陈师街道农村垃圾分类省级试点创建顺利通过验收、被评为“优秀”等次,全年新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