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 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 2021 〕59 号),加快构建 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我市医药 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围绕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 化,突出扩大规模总量,发挥医疗资源优势,量质并举, 制 造业与服务业并重,加快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引培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一 批产业特色鲜明、企业竞争力强、空间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园 区。到 2025 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 500 亿元, 规上企业突破 150 家,力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过 50 家, 亿元以上重磅产品达到 20 个,着力打造医药制造创新中心、 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和医药物流集聚中心,建成“健康中国” 示范市,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二、重点领域及发展方向
(一)医药制造领域
生物药重点发展胰岛素类生物大分子药物、 CAR-T 细胞 治疗药物、干细胞制备存储、抗体药物等领域。化学药物重 点发展中枢神经类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仿药等领域。现代 中药重点发展创新中药和名方名品药物开发。医疗器械重点 发展体外诊断、基因检测、大型医学影像设备、 3D 打印、手 术机器人、可穿戴产品等领域。
(二)医疗服务领域
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康复养老、健康管 理、慢病防治等领域。加强智慧医院建设, 推进互联网诊疗, 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医疗健康运行新形态,积极推进卫 生健康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精准医 疗、数字医疗等新型智慧医疗。
(三)医药物流领域
重点推动药品流通服务和物流资源整合,构建布局合理、 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 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标准化仓储物流中心、医药冷链物流中 心和医药智慧物流中心,打造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药品 共同配送体系和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立体零售体系。
三、区域布局
(一)医药制造方面: 加快构建“双核驱动、多点支撑” 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两大产业发展 核心区为引领,充分发挥东湖医学产业园、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特色优势,集聚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物、高端医疗器 械等重点领域。重点支持新沂市围绕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 邳州市围绕中药饮片和健康保健品、睢宁县围绕中药原料药 和制剂错位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差异化发展的区域布局。
(二)医疗服务方面: 加快形成“主城引领、多区保障” 的健康产业服务体系,以主城区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为引领, 深入推进具有徐州特色的“ 1+4 ”医联体建设模式,融合发 展互联网+医疗,拓展智慧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新业态新 模式。重点支持各板块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加快发 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 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三)医药物流方面: 推进“两区一园一中心”建设(徐 州高新区、云龙区、沛县润康产业园、新沂保税物流中心), 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仓储物流。以徐州高新区医药物流企业 为依托, 加快物流资源集聚, 打造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 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立体零售体系。以云龙区医药物流企业 为依托, 全力打造 B2B 医药电商平台和医药智慧物流示范园 区。
四、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医药和器械制造中心
1.布局细分领域发展赛道,拓宽产业发展空间。 生物制
药以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和抗肿瘤药物为产品主线,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重点引进等方式,不断丰 富产品管线, 持续提升在“四高一抗”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 通过与复星凯特、中科院药物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攻克 细胞株工程构建技术、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分离纯化技术 等。到 2025 年,生物制药产业规模达到 60 亿元。化学药物 以麻醉类、精神类和神经类药物为产品主线,以创仿结合为 主要发展模式,强化技术攻关、产品升级,做强中枢神经领 域第一品牌。通过与哈佛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端医研机 构合作开发,重点攻克新药筛选、新型给药、药物缓控释等 技术,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 2025 年, 化学药物产业规模 达到 100 亿元。现代中药加快构建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体系,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等高水平 科研院所,重点攻克难溶性药物开发、药物质量标准控制、 现代中药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 不断提升靶向给药、脂肪乳、 难溶性中药成分等制剂研发能力,持续扩大鸦胆子油乳注射 液、莲必治注射液、清金糖浆、蒲地蓝消炎胶囊、六味地黄 滴丸等重磅产品市场占有率。到 2025 年, 现代中药产业规模 达到 30 亿元。医疗器械发挥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徐州检验室和 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高端医疗器械 CDMO 等平台作用,着力 攻克大型医学影像显示、荧光定量、纳米磁珠、单克隆快检 试剂研发等技术,打造区域性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制造基 地。到 2025 年, 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到 60 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2.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壮大龙 头企业,重点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产业 链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并购境内外技术先进性企业或新 型研发机构,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链 主型、领军型企业。扶持骨干企业,制定专项扶持计划, 按 照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分类扶持培育,重点支持高技术、高 成长、高附加值的企业跨越发展, 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夯实产业发展基 础。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医药健康产业链创新研发、 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加快构建上中下游 产业链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发展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 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逐级梯 次发展壮大。到 2025 年, 培育 50 亿级企业 1 家, 10 亿级企 业 5 家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3.统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大产业规模体量。 聚焦 重大项目招引,立足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和上下游环 节,精准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积极关注国内外产业先进地 区,重点跟踪头部企业发展布局及外迁动态,组建高水平招 商团队,重点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产出效应 高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逐年安排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省市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推动思路迪抗 肿瘤创新药研发制造、徐州高新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等项目 早竣工、早投产。争取年新增医药健康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超 50 亿元。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 科技局、市委人才办)
4.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滚动编制年度技术攻关目录清单,重点 攻克药物设计、抗体工程优化、细胞工程构建、缓控释制剂、 靶向给药、难溶性药物制剂、高端植介入等一批卡脖子技术 和产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重大医药科技攻关项目, 每 年实施市级以上技术攻关 10 项,基础和应用研究 100 项以上。 推进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地方联合肿瘤生物治 疗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现有国家级、 省级科研平台资源整合,支持徐州医科大学联合中国药科大 学等科研机构围绕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 支持重点企业、高校、医院、 园区、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发起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 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健康产 业技术创新体系。到 2025 年, 医药健康领域技术合同交易额 累计达 20 亿元。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 局、市医保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5.优化创新产品审评审批,加速创新产品上市销售。 聚焦徐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和探索成立江苏省药品 监督检验研究院徐州分院,加快提升药品检验检测能力, 着 力缩短企业产品注册检验周期。加快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徐州 分中心和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徐州检验室建设,将本市重点领 域创新产品作为分中心优先沟通交流的重点品种,为产品审 评审批提供事前事中指导和服务,接续完善药械产品上市“最 后一公里”。探索集中审评、双主审联合审评等方式, 推行“一 次检查、多项覆盖”,推进区域内检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结果互认,促进产品尽快上市。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6.推动创新产品入院使用,加快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 点。 探索实施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发展模式, 充分 利用淮海经济区丰富的医疗资源、超大的医药市场、规范灵 活的医保政策三大优势,推动医药制造与医疗服务协同发展。 积极推荐本市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推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创新药在本市医院落地使用,根据 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以“应配尽配”原则尽 快纳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在市级公立医院逐步试点推行创 新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市级医院创新药配备、成果转化成 效、临床资源支撑研发需求等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利 用国家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机遇,加快承接上海、 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药品、器械注册证书持有人委托生产转移服务,畅通药械研发和生产信息资源对接,在关键医药 中间体、创新原料药、高端制剂等方面构建完善委托生产服 务链条体系。推动本市企业(包括关联公司)承接外省市注 册申请人药品注册证书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委托生产。(责任单 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 监局徐州分局)
(二)做精做响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7.推动完善重点医院建设。 重点推进市中医院、市康复 医院、徐州质子重离子医院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分级诊疗制度,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 (MDT),开设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发挥医联体在分级诊疗 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具有徐州特色的“ 1+4” 医联体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强化公立医院引 领带动作用,完善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 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深化医疗制度改革,以促进有序就医为核心,实现综合医改 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 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 (责任单位: 市卫健委、市发改 委)
8.加快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 全力推动市中医院、市儿 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东方医院、市康复医院、市口腔 医院等专科医院跨省、跨区域组建医疗专科联盟。加快推进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创伤、胸痛、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建 设,着力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结合优势临床专科,积极 创建儿童、口腔、心血管、肿瘤、精神、康复、血液、麻醉 等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 中医“治未病”服务,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加强医联 体、医共体、专科专病联盟建设。 (责任单位: 市卫健委, 徐 州医科大学)
9.探索实施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新业态。 积极抢抓人工智 能、 5G 技术发展机遇, 探索发展线上诊疗、智慧药房、健康 服务、消费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建设远 程医疗协作体系,有效推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加快搭建远 程医疗、医学影像、检验检测、电子病历、智慧设备终端等 大数据云平台,着力提升区域医疗信息化功能和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一码通”融合服务、 “一站 式”结算服务、 “一网办”政务服务、 “一盘棋”抗疫服务等 “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充分利用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传感器、服务机器人等技术功 能,利用可穿戴设备、家庭智能健康监测终端、养老机器人 等产品, 融合提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发展模式。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民政局)
10.注重临床资源转化应用。 发挥临床资源集聚优势, 推 动医疗机构临床资源更加高效对接和服务企业研发需求, 支撑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在医药临床研究、药物质量疗效一致性 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等。支持徐州医科大学、徐医附 院、徐州市中心医院等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组建转 化医学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借鉴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 转移中心运营模式,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供生物医药全产 业链技术转移服务,通过充分对接挖掘医院、医生、政府、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优势资源,对接基础研究与临 床医学,促进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推动生物医学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徐州医科大学)
(三)做专做优医药物流集聚中心
11.加快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 支持市内药品流通企业 推广使用射频识别、自动分拣输送、卫星定位等先进物流技 术,发展上下游供应链紧密衔接、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有效 整合、多仓配送协同、物流成本经济的新型现代医药物流。 加快培育一批能够辐射淮海经济区、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 多元化平台型医药物流企业。发挥徐州作为国家级综合交通 枢纽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物流的协调发展,探索区域性分 仓建设和多仓运营。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 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 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重点布局 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医药 冷链物流企业。 (责任单位: 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12.实施产业智能化改造。 加快 5G 网络、大数据等技术 应用,优化药品流通传统模式,实现要素、结构、流程、服 务的迭代式升级。推动医药物流数字化改造,促进企业“上 线上云上平台”,深化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产品 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药品流 通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发展,拓展智慧供应链、智慧物 流、智慧药房等新形态。从供需两端发力, 从物流环节入手, 实现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益,依托淮海医药物流 中心、恩华医药物流中心、国药控股医药物流中心发展药品 共同配送体系。以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统 一物流信息标准为基础,全面构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13.强化区域人才高地建设。 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 实 施“555 ”引才工程, 支持医药健康企业、医疗机构聚焦细胞 治疗、溶瘤病毒、干细胞再生医学、新型医学材料等主攻方 向,积极引进顶尖人才、重大创新团队,对制约产业发展的 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和前沿成果落地转化,加速形成 引领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加快集聚产业支撑人才,深入实 施“彭城英才计划”,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 通 过举办国际英才医药健康创业赛、产业专题对接会等专题活动,培育引进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家、高端研发创新人才、创 业天使团队等行业紧缺人才。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创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徐州医科大学、徐州生物工程 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高校院所相关学科专业 建设力度,支持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医疗机构与高校院所 开展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产教融合培训基地。 (责任单位: 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 科技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
14.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 围 绕药物临床研究、医药注册认证、医药测试仪器等领域, 引 导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 平台。充分发挥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等平 台作用,推动构建包含开放性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技术 服务等多层次支撑的公共平台全链条共享体系。加快第三方 服务平台集聚,培育引进医药健康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 (CRO/CDMO/CMO),加快打造新药筛选、新药安评等药物 临床前服务平台,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鼓励发展临床检 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机构,打造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与服务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15.构建资本赋能体系。 压实属地主体责任, 支持设立市 场化运作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母基金和子基金,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 PE 、VC 机构落户我市, 充分 发挥现有锡彭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医疗器械创新基金、徐州 复曜星彭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支持引导作用,结合多元化的 投资方式, 优化产业投资机制。推动医药健康企业上市融资, 对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上市后备企业,组建市政府企业上 市专家顾问团, 聘请证券、创投、律所等资本市场领域专家, 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生命周期上市融资指导服务。 (责任 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
16.深化对外交流合作。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 结合,鼓励境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徐州设立区域研发 中心,支持重点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研究院,推动跨 区域产业创新合作。鼓励医药健康产业重点布局的属地园区 积极承办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医药工业信息发展大会等全国 性医药健康产业行业会议,支持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举办 医药产业细分领域高峰论坛、学术峰会、专题研讨会等, 探 索举办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医药健康产业展览会、博览会, 不 断汇聚医药行业高端资源,打造徐州医药健康产业新名片, 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 (责任单位: 市商务局、 市科技局)
五、组织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政策落实,完善“四个一”工作推 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实施动态监测评估,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切实推动行 动计划落到实处。
(一)提升工作专班效能。 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市科技 局牵头医药健康产业工作专班成员单位每月召开一次会商会 办会议,市政府牵头召集工作专班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 重点任务推进会议,研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多维度推动产业创新集聚快速发展。
(二)发挥产业联盟作用。 由联盟牵头单位和共同发起 单位组织实施,确定联盟成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围绕医药健 康产业发展趋势,加强合作交流,在决策咨询建议、技术协 同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共建共享、产业供销对接、行 业合作交流等方面建立紧密联合体,促进医药健康行业高效 良性有序发展。
(三)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和研发资 源,推动产业培育和科创载体协同发展,系统构建产业创新 生态体系。动态建立重点企业清单、创新平台清单、技术攻 关清单、创新人才清单等,不断融合汇聚创新要素,加快完 善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服务体系。
(四)强化政策要素支撑。 加强政策集成支撑,推动科 研项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向创新产业集群倾 斜,在现有产业政策基础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 广 泛走访调研,研究修订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着力推动产业政策兑现落实。
附件:
1.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发展目标任务分解表
2.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拟新建平台任务分解表
3.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