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夯实高端纺织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提档升 级,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根据《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 育提升工作方案》要求,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坚持“ 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 导向, 以“ 增品 种、提品质、创品牌” 为重点, 巩固提升纺纱织造、做大做强 纤维材料、大力引育终端产品、延伸新型服务业态, 实施“招 引投资、培大育强、技术创新、智改数转、提质增效、绿色 节能、服务保障” 七大攻坚, 推动产品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科 技创新能力持续强化,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结构继 续优化,全面形成更具品牌竞争力、市场影响力的高端纺织 创新产业集群。力争 2023 年产业规模达到 250 亿元, 2024 年产业规模达到 350 亿元, 2025 年产业规模达到 500 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品
聚焦人造纤维、合成纤维产业链上游领域,发挥纺纱化 纤领域优势,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行业话语权。
1.纺纱制品。 推广喷气纺纱和涡流纺纱,发展赛络纺、 紧密纺、紧密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纱线工艺,突破差异 化纱、纯棉纱、包芯纱等多种纺纱技术,加大开发高支纱、 精梳纱、色纺纱、特种纱、多纤维复合混纺纱品种。大力引 进智能化、自动化、节能型设备,提升推广清梳联、并条、 精梳、粗梳联、细络联、包装物料等智能化系统,实现智能 配棉和质量预测、生产智能排单,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
2.人造纤维。 支持企业开发聚乳酸、多元醇、多蛋白等 生物基纤维、循环再生纤维以及可降解纤维等绿色纤维材料,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莱赛尔、莫代尔等人造纤维。 提升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以及交联剂等生物基单体和 原料制备技术,突破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 胺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3.合成纤维。 发展涤纶、氨纶等重点纶材料,开发高仿 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吸附与分离、温控、光致变色、 原液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品种,布局碳纤维、芳纶、 聚酰亚胺、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 性能纤维的生产。研发功能性纤维用关键材料、辅料以及阻 燃剂、改性剂、母粒、催化剂、油剂等添加剂,不断提升纤 维材料的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应用领域。
(二)持续深耕潜力领域
依托纺纱领域优势,深挖中下游织布、服装加工等领域 潜在优势产品,全力做好潜力企业培大育强。
1.产业用布。 以现有产业为基础, 开发低克重、高均匀、 双粗分、细旦纺粘等高性能非织造布,研究聚酯熔体直纺纺 粘、闪蒸法、静电纺丝、熔喷木浆、木浆水刺等非织造布技 术,增强质量保障能力。大力支持企业以适应医疗健康、安 全防护、交通运输、土工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需求为重点, 加强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及应用,拓展多元化市场,提升工程 化服务水平。
2.家用纺织。 发展体现健康和功能性理念的智能家居用 品,加强时尚设计与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功能性 家用纺织的设计与开发,发展生态化的中高端家用纺织产品。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做大做优棉被和蚕丝被产品,提高品牌 知名度。同时拓展完善家纺面料生产、印染产业、数码印花、 智能设备等产业链条,打造一批质优价美本土知名家纺品牌。
3.服装服饰。 坚持健康时尚为引领, 加大拓展健康舒适、 绿色安全的运动及户外休闲功能性服装产品品种,依托现有 棉纺织产业优势,着力发展“ 一老一小”服装产业。强化服饰 产品设计,大力开发蕴含两汉文化的本土国潮服饰,重点培 育出一批男装、女装、童装、休闲装、运动装及文化服饰等 本土和国内知名品牌,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加快补齐短板弱项
全力做好产业链强链补链,着力构建上中下游联动、门 类齐全的产业体系,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
1.染整印花。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持续扩大印染行业产 能,重点推广印染低耗能、低浴比气液染色机、在线监控与 节能环保定型机、针织物及粘胶纤维连续练漂水洗设备等, 推广应用小浴比间歇式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式等染色技 术以及新型转移印花、高精度清洁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少 水节能印花技术,推广染化料自动称量、配制和输送系统。 研制和使用新型染化料和助剂,推动我市绿色印染产业园区 建设。
2.高端面料。 推广新型无梭织机、针织大圆机、高速电 子提花装置等,开发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 料等,大力发展技术性、功能性、个性化、智能化等高品质 纺织面料。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提升织布骨干企业 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高端面料纺织技术和设计创新,发展 融合两汉文化元素的高端面料品种,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 场的优质产品。
3.纺织装备。 重点发展纺织绿色生产装备、纺织智能加 工装备、高技术纺织品生产及应用装备等。依托现有产业基 础,发展关键零部件和专件制造,专注纺织设备细分领域打 造“专项冠军”企业,指导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快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提升纺织装备的连续化运转技术水平, 提 高生产过程附加值和产品质量,推动纺织装备设计制造走向 高端,扩大纺织装备应用领域。
(四)大力发展配套服务
围绕“ 展销交易、创意设计、市场营销” 三大要素,延伸 发展配套产业及新型服务业态,提升产业附加值。
1.展销交易。 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建立集产品展销、 交易、仓储、中转、网络交易和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纺织品交 易市场,利用我市强大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打造淮海经 济区功能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纺织品展销交易平台,举办 或承办全国、全省高端纺织产品展销会。
2.创意设计。 推动我市纺织产业工业设计中心建设,以 创意设计带动品牌创建,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纺织服装设 计联盟中心。强化与国内外顶尖设计公司、设计能力强大的 高等院校深度合作,创建一批融合本地特色与流行趋势的时 尚、高端的本地纺织服装品牌。
3.市场营销。 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开拓内销、外 销两个市场,着力构建新型商业营销模式。推动电子商务与 实体经济互动融合,培育新媒体电商机构、产业直播基地直 播带货等新模式,推进传统商业及专业市场创新营销方式, 打造集展示、旅游、体验、购物等为一体的“ 街、廊、馆、店、 场”
三、区域布局
结合全市纺织产业基础及资源、区位优势,以新沂市、 睢宁县、沛县三个核心地区为龙头,支持丰县、邳州市、铜 山区、徐州经开区打造特色纺织集聚区, 全市形成“ 三核心四 特色” 高端纺织创新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一)三个核心区域
1.沛县。 全市粘胶纱及棉纺织重点产业基地,荣获中国 棉纺织工业协会“ 中国粘胶纱生产基地县”称号。着力建设以 沛县开发区、沛北开发区为中心的高端纺织产业园,高起点 规划淮海(绿色)纺织产业园,合理布局一批小微纺织工业 园区,重点发展人造纤维、天然纤维—纺纱— 织布—服装— 装备产业链,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纤维新材料(莱赛尔) 制 造基地。
2.睢宁县。 全市棉纺织重点产业基地, 荣获“ 中国新兴纺 织产业基地县”“ 江苏省纺织产业基地”称号, 入选第十批纺织 产业集群试点。着力建设以睢宁开发区、睢河街道、睢城街 道为中心的高端纺织产业园,围绕原化工集中区高起点规划 绿色印染产业园,重点发展天然纤维—纺纱— 织造— 染整— 服饰全产业链,打造全球最大的梭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 针织和包芯纱生产基地、淮海经济区服装面料集散中心。
3.新沂市。 全市化纤纺织重点产业基地,着力建设以新 沂经开区为中心的高端纺织产业园,围绕高新区、合沟镇、唐店街道、高流镇等重点乡镇合理布局一批小微纺织工业园 区,重点发展化学纤维—纺纱— 织造— 染整—服饰产业链, 打造国家级异收缩混纤丝产品开发基地、全国高端化纤纺织 产业核心区、国家级水性超纤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四个特色园区
1.丰县。 着力建设以丰县开发区为中心的纺织集中区, 合理布局小微园区,重点发展以棉纺织为核心的种植—纺纱 — 织布产业链。围绕丰县宋楼镇, 发展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徐 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统手工纺织技艺融 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纺织产业园。
2.邳州市。 不断强化议堂纺织工业园平台以及高新区织 布产业优势, 指导重点企业开展设备升级改造, 提高数字化、 自动化水平,推动产品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通 过整合辖区内资源,重点做精做优以棉纺织为核心的种植— 纺纱— 织布产业链。
3.铜山区。 着力发展特色纺织面料产业,以房村为中心 着力发展工业用布,以棠张镇为中心,重点发展高端天鹅绒 面料。指导优势企业不断提高设备水平,加大研发投入, 打 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纺织面料产业。
4.徐州经开区。 依托徐州经开区优质纺织企业,高起点 规划布局高端纺织园区,在巩固现有纺纱— 织布—服装产业 链基础上,做大做强纺纱产业,做优羽绒服产业,做精洗涤机械设备产业,不断延伸服装、家纺、产业用布、高端纺织 装备等终端产品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四、主要任务
(一)加大招引投资,推动产业强链补链
1.加强头部企业招引。 聚焦高端纺织集群重点发展领域, 编制产业招商目录,精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高端纺织集聚 区,创新开展驻点招商、会展招商、以商引商等招商活动, 积极招引一批领军型企业、旗舰型项目落地,实行重大项目 全周期跟踪服务,加快项目投产达效、有序发展。到 2025 年,招引头部企业 3 家。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2.强化产业链招商。 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地图,着力引进 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推动上下游 协同联动,形成原料、纺纱、织造等上、中、下游规模结构 合理的现代纺织产业制造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服装项 目按要求遴选列入市重大项目、市重大工业项目清单,依法 依规强化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保障。到 2025 年,招引产业链配套项目 15 个。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 工信局)
3.推进产业平台建设。 按照“ 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有机 联动” 的思路发展特色纺织园区, 实施建园、扩园、壮园, 精 准布局一批小微园区,完善道路、电力、燃气、供热、消防 等配套设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检测检验认证、科技孵化服务、电子商务 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引导产业制造的先进业态和商业 模式。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二)培育领军企业,推动产业能级攀升
4.加快企业上市培育。 建立高端纺织上市企业培育库, 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境内外证券交易 所挂牌上市,助推企业做强主业、做实基础、做大规模, 着 力打造一批旗舰型、品牌型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围绕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完善市场网络等, 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到 2025 年,培育上市企业 2 家。 (责 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工信局)
5.遴选特色企业培育。 推动中小企业瞄准面料、纱线、 装备等细分市场,专注核心业务和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制造 与服务深入融合,加快构建从“ 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 业— 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到 2025 年底, 培 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 家, 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6 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6.加强小微企业升规培育。 加大对小微企业帮扶力度, 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的骨干 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 做优做强。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加强技术研发,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7.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新型纺织加工工艺技术、 新型高效低耗纺纱关键技术、全成型针织关键技术、高性能 非织造技术、多功能纺织品染整加工技术等领域,支持企业 与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加快开发超细 旦化纤维、复合化纤维等差别化纤维和舒适型、保健型、防 护型等功能化纤维。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8.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纺织行业建设企业技 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试验中心、检验检测中心 等研发机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级、省 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 力。到 2025 年, 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家, 省级企业 技术中心 15 家。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 监管局)
9.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支持推广。 加强对纺织行业申报高 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对预申报企业举办专场辅导, 鼓励企业持续进行产品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不断形成核心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推动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深化跨行业交流 合作, 加强与医疗卫生、新能源汽车、应急救援、安全防护、 建筑水利等重点领域产业链协作,加大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
10.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 信息技术在行业深度应用,引导企业在自动化、连续化基础 上,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 推 动产品、工艺、装备等网络化、数字化升级。到 2025 年底, 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8 家, 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10 家、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 3 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11.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等融合应用,启动“企业上云”工程,实施“ 上云用数赋智”行 动,推动“全企触网”和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市场开发等数 字化。推动企业利用众包设计、协同设计、云设计、用户参 与设计等研发模式, 融合汉服元素、当代美学以及流行趋势, 提升创意设计能力。到 2025 年底, 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3 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12.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聚焦数字化营销、产业链协同、 信息消费、跨境电商培育等手段,引导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 平台、境内外电商平台、线上直播平台、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等, 积极发展智慧营销、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五)强化质量管理,推动产业品牌化发展
13.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支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 设,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 一致性,发展“ 同线同标同质”产品,争创纺织服装领域的江苏省省长质量奖。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 环保体系认证,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 管局)
14.推进自主品牌培育。 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品牌战略, 提 升品牌文化内涵,开展知识产权布局,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 大、美誉度高的终端消费品牌、加工制造品牌和区域集群品 牌。引导龙头企业与国际设计机构、品牌运营机构合作, 提 升品牌国际化水平。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市工信局)
15.加大品牌宣传推广。 支持纺织服装企业积极参加国家 级、省级纺织服装展销会、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线上线下 相结合,培育塑造网络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投入,提升品牌 知名度,推动汉文化与国潮风尚、现代时尚融合发展,进一 步提升徐州特色纺织品牌影响力。 (责任单位: 市商务局、市 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六)开展节能降碳,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16.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紧密结合“双碳” 要求, 引导企业 创建绿色示范工厂,加强印染、粘胶、再生化学纤维等重点 领域行业规范管理, 建立专业园区, 提升行业污染治理水平, 推动从“ 末端治理” 向“ 源头控制” 转变。到 2025 年底, 培育国 家级绿色工厂 3 家,省级绿色工厂 5 家。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17.构建循环利用体系。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的理念,加快建立健全废旧纺织品综合循环利用体系。鼓励 利用废旧纺织品、废旧瓶片生产再生纱线、再生短纤等; 引 导支持使用再生纤维及制品,提高再生纤维的替代使用比例, 促进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 (责任单位: 市工信局、市发改 委)
18.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 源头减量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改造,引导实施一批用 地集约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项目, 依 法依规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 监管局)
(七)强化服务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9.发挥财政激励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 加 大对高端纺织领域符合条件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中心建 设项目、科研和产业化项目、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项目、 专精特新培育发展项目、市场开拓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产 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20.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纺织服装企业 贷款力度,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对发展前景和信用记录良好,但资金周转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到期贷款 按照市场化原则给予周转。支持融资担保公司加大产品创新 力度,为企业及时提供担保增信。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纺织企 业融资咨询、上市辅导、发债培训等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 企业上市发债融资。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 管局、徐州银保监分局)
2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展产业人才调研, 根据人才需 求优化人才供给。落实《徐州市“555” 引才工程实施方案》, 对符合条件的高端纺织领域人才发放“ 彭城英才卡” ,积极帮 助企业引进解决“ 卡脖子”技术难题的高层次人才。推进校企 合作,充实壮大一批专业素养高、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 的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品牌营销人才队伍,鼓励企业深度参 与高职及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 建 设实训基地。定期组织举办行业性职工技能竞赛,加快知识 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 市人社 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委人才办)
五、重点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服务。 市工信局牵头成立高端纺织 产业工作专班,市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市场 监管局等单位为成员,按照《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 工作方案》职责要求,研究制定年度企业培育、招商引资、 重大项目、技术创新等计划并协调推进。
(二)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成立徐州市高端纺织产业联 盟,以天虹集团、新凤鸣、斯尔克、五誉兴等龙头企业为发 起单位,以徐州市纺织产业上下游及配套企业为主体,共同 成立徐州市高端纺织产业联盟,联盟按照《徐州市创新产业 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职责开展工作。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高端纺织创新产业 集群要素支撑服务保障体系,整合推动财政、科技、产业、 生态等多级多部门政策向集群倾斜, 多渠道推进税费、信贷、 基金等金融资金扶持,着力强化重点工程项目用地、用能、 用水、用电、排放等要素保障。
附件:
1.高端纺织创新产业集群图
2.高端纺织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3.高端纺织创新产业集群亿元以上企业名单
4.高端纺织创新产业集群 2023 年重大项目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