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赞:扬州文化流淌在血液中

扬州发布 2017年05月13日 11:29:48

  【人物名片】

  王赞:1959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中国画协会副主席、美术报社社长、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

  1983年,年轻的扬州小伙王赞收拾行囊,从瘦西湖出发,目的地是西湖边的中国美术学院。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的王赞,不仅经历了自我画风的突破,更心系扬州画坛发展——将自己的首次全景式展览放在家乡,为扬州画派发展建言献策……离乡34年,王赞的身上始终带着明显的扬州文化烙印,他也将此视为自己艺术路上最独树一帜的个性标签。

  从家乡出发

  扬州文化流淌在血液中

  1959年,王赞出生于扬州。15岁那年,王赞被送入邗江文化馆学习美术,从此走上艺术的道路。1979年,扬州国画院招生,他又顺利考入。从最初学画时接触的素描、色彩,到国画院以后接触笔墨、中国传统绘画,然后又接触了古代汉语,这让王赞的艺术路发生了第一次转折。

  1983年,王赞正式入学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他的个人风格,也在不断自我推翻、重建中,走向极致。

  王赞坦言,扬州给他留下了许多记忆和文化的印记。“几乎我现在对于饮食、文化方面的评价,都是以扬州为标准的。这样一种文化的脉络,实际上已经深深注入我的肌体中。”王赞说,这些文化牵连让他与扬州产生许多的勾连。“扬州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

  从瘦西湖到西湖

  带着扬州人个性不断前行

  2010年,首届中国扬州“鉴真杯”国际书画邀请大展在市美术馆开幕,王赞为画展精心创作了一幅浩渺庄重的《鉴真大师》。那次画展之后,王赞便萌发了回乡办展的想法。“在家乡办展览是每一个画家的梦想。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外努力,也期待能用成熟的艺术成果向家乡父老汇报。”

  2011年,王赞的首次全景式展出在扬州美术馆开幕,他将这次画展命名为“知之而止后返”。“我的成长,得益于父母的养育、改革的时代、师长的教诲与同学的关怀,这些为我营造了良好的艺术环境。我深知,没有环境,个人水平再高,也无法达到艺术的高度。在家乡父老面前,我就是小学生,没有一丁点可以骄傲的地方,这就是‘知止后返’的含义。”那次的画展王赞带来了200幅作品,其中不乏鸿篇巨制,在扬州画坛掀起剧烈反响。

  从瘦西湖到西湖,是王赞展览的内在精神,更是一种两地之间所牵连心绪的表述。“我觉得我的画面中,体现了南北交融的扬州文化的个性,这是非常鲜明的。”王赞说,杭州灵秀、温柔、缠绵,具有一种比较细腻的风格,他继承了这样的特点,但又保留了扬州人的直率、耿直、大气。

  时刻关注扬州画坛

  扬州值得更多画家为之奉献笔墨

  2015年,扬州举办庆祝建城2500周年美术作品展。王赞作为本次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的终评委之一,通过参展的作品对家乡有了全新以及全方位的认识。近年来,王赞时刻关注扬州画坛发展,此类展览活动时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他更为扬州画派的发展不断建言献策。

  王赞感叹,扬州给予他对传统的认识。“我感动于史可法不屈的精神、品质和风骨;感叹于浩瀚的诗词歌赋中的扬州文化表达;感佩于扬州八怪‘创新’思想和全新的价值批判精神……”

  “扬州是一座有内容的城市,它值得更多画家为之奉献笔墨和热情。当然,扬州也应该更开放地邀请更多画家参与其中。”王赞说,扬州绘画创作在进步,尤其是人物画有了巨大进步和提升,主题创作给人物画创作带来了发展空间。王赞认为,当下扬州画坛应该将学术研究当做第一宗旨,以理论研究为基础,提升对传统的认知,这样才能促进笔墨的长足发展。

  “我们这些走出去的扬州人,把家乡看的非常重,扬州也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值得更多画家为之奉献笔墨和热情。”王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