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南通教育,一座城市的基因
戳这里倾听——《乡音乡情》之南通教育文化↑↑↑
一百多年前,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提出治国理念:父教育、母实业,父是父亲的父,母是母亲的母。
张謇
张謇按照这个理念建设家乡南通,教育和实业并重,使南通一跃成为当时的“模范县”。从那时起,崇文重教,成为南通人的文化基因,也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初夏时节的南通博物苑,树木葱茏,繁花似锦,一群群孩子走进这里,学习知识,探索奥秘,放飞理想。
作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博物馆,张謇将博物馆的宗旨定为:设为痒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博物馆是供人学习的地方,它的内容的趣味性,知识的广博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与博物苑一河之隔的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师范学校的原址,现在的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也在这里。作为蜚声国际的“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在这里从教60年了。退休后,她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情境教育研究中心,每天早晨8点半,78岁的李吉林都要来这里准时上班,她说,她和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学习了一辈。
多年研究南通教育文化的原南通市政府教育督导员钱炜说,教育文化哺育了南通这座城市,也成为南通最显性的特征。
南通博物苑的绿色大草坪上,参观完动物标本的孩子们在等待家长来接的空隙,集体念起了《弟子规》。老师说,班上的每个孩子都有十八般武艺:书法、绘画、舞蹈、体育、棋类等等,不一而足。
从家庭到学校,崇文重教,已经成为社会风尚,成为每个南通人的生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