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盐城:湿地上的东方秘境
戳这里倾听——《乡音乡情》之盐城湿地文化↑↑↑
灰鹤、海边茅草、河流,在小说《草房子》里,盐城籍作家曹文轩用这些湿地的意像来怀念童年和家乡。在盐城,这也是最常见的场景。候鸟迁徙来过冬,麋鹿在这里繁衍,年复一年,自然生态和文化情怀在这片土地上交融。
清晨,这片海岸湿地刚刚苏醒,风摇曳芦苇,觅食的鸟儿成群飞过,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管护人员刘海松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发动小艇,在海水退潮前抵达海边滩涂,下次涨潮后再撤回。每天他逆着潮汐,巡护这方水土。
从赤脚在滩涂玩的小毛孩,到成为这片保护区的“守护者”,刘海松觉得,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个人的发展轨迹早已刻上了湿地的印记。他说:“海边的一棵松树,经得起风吹雨打,我出生的时候就靠在滩涂边上,母亲来拣泥螺,我们就跟着来玩。喜欢这个工作,各个区域跑,缓冲区以打击非法狩猎为主。”
东方湿地,百河之城,光是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里,就生活着405种鸟类、2500多种动植物。保护区研究员吕士成说,处于两大气候带“结合部”的盐城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江苏沿海滩涂70%在盐城,盐城保护区的核心区是当今我们中国的海岸线上保存得最完好、最原始的滩涂。不同的地段滋生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又伴生不同的动物。”
生活在湿地的丹顶鹤和麋鹿是盐城的两张名片,更是常年占据着盐城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榜。
盐城工学院教授孙华金是个“湿地迷”,最多的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保护区。碰到好天,他就一头扎进芦苇荡,用镜头记录这些湿地“精灵”。他说:“精灵这个词带了个人情感里面,最大的难点就是寻找他们、发现他们,同时在不干扰它们的情况下,寻找这些最真实的瞬间。多次拍摄踩点之后,我们对湿地有了一些了解,哪些路能走,哪些湿地不可以跃。”
一条河流穿过湿地,把原生态的动植物家园和人类居住地天然地隔开,但有关湿地的历史与文化记忆却从来也也没有离开过这方水土的滋润。
从海边到滩涂腹地,随着盐分的降低,生长了不同层次的植被,和水禽、走兽、飞禽一起构成了立体的湿地画卷。除了常年领跑江苏的空气质量,对于盐城人来说,湿地记录下了那些最真实朴素的情感。
徐秀娟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30年前,一位名叫徐秀娟的姑娘身揣3枚鹤蛋来到这里,为了救走失的鸟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盐城,当《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的旋律响起,有关生态,有关坚韧的性格,都一并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