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盐城制造”再提速

盐阜大众报 2017年06月21日 14:47:32

  资料图:工人在生产线组装Q6500变频发电机组。 该变频发电机组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节能环保、噪音低等优点,填补了智慧农业汽油机产业在高端变频领域无代表产品的空白,成为智慧农业向高端产品转变的开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深入贯彻省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聚力创新,推进转型发展,实现了“盐城制造”加速跑。今年1至5月份,全市工业经济稳中求进,单位GDP能耗降低,新能源利用领先全省,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企业增长面创近3年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眼,实现开票销售480亿元,高于面上增速10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0%,引领全市工业经济换挡提速。

  “我们公司开发的预抽真空多用炉、智能真空渗碳炉、活性屏等离子渗氮炉等一批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成功应用于中航、中车、国家核电、西电等国家重点工程。”近日,江苏丰东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建华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其中活性屏等离子渗氮炉被科技部、环保部等四部委联合评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已累计为公司创造2亿多元销售收入。

  江苏丰东从成立时只有十几人的国有企业热处理车间发展成为国内热处理行业的龙头企业,正是源于对创新的坚持。向建华感慨:“这些年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最新的技术是永远买不来的。要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只有投入资金和人力,发挥后发优势,整合各方面资源,使利益共享,持续实施开放创新。”

  越来越多的企业攀高追新,为盐城制造增添强劲引擎。去年全市新增高企148家,总数达532家,保持苏北第一。在高企密集的盐城高新区,今年园区企业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1%。江苏恒力组合机床有限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成功研发用于垂直尾翼与后机身对接面的精加工,获得了C919大飞机垂尾精加工平台的生产权。垂直尾翼加工平台运用的多项新技术新成果,也为公司打开了航天航空领域的大门。

  创新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核心动力,也是打破成本制约、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最有效的路径。依靠创新驱动,越来越多技术上并无先天优势的盐城企业,掌握了一批国内领先、国际领跑的前沿和关键技术。去年,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3774件,同比增长67.51%,增幅全省第一;企业发明专利授权570件,同比增长88.12%,增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7.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3.1%。

  聚力创新如何发力?必须打造出具有更强吸引力的平台,为创新人才提供便利的事业平台。行走在建湖昊美光电科技公司一期工程车间的参观通道上,能感受到高端人才对产业转型、企业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司副总经理施永兴坦言,全国照明行业的技术权威李志君团队的加盟,促使公司转型速度加快,推动全县节能电光源产业的发展升级。目前,该县节能电光源产业LED的市场份额超过80%。

  近年来,我市“走出去”引智步伐不断加快,通过开展“双招双引”“515”人才计划,集聚了更多高层次人才。截至去年底,共引进各类领军人才689人、各类专门人才9700多人、大学生12.07万人。盐城建立国家级研发机构9家、省级研发机构282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23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拥有数苏北首位,搭建一批像清华大学烟气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这样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先后建成国家海上风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纺织机械、环保装备、绿色照明、汽车零部件等18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我市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聚力创新、产业强市的重要抓手,遴选300家科技型企业重点培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0家以上;主动对接大院大所和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行动,今年新增授权专利8000件以上,新创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省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信息化嫁接,演化成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实现“老树发芽”。

  今年4月24日,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聚力创新的十条政策意见》。10条政策意见中,5条针对企业,明确了政府部门对高企认定、专利申请及授权、科技进步奖等发放多种形式的“科技红包”奖励,另外5条也包含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方面内容。

  5月18日,第十届海盐文化节科技创新资源对接会在盐举行,大会签约了48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盐城开花结果,实现协同创新、合作共赢。6月7日-8日,市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办和盐城市国税局分别在亭湖区、盐都区、市开发区、大丰区举办了4场全市制造业发展大会政策宣讲活动,切实让企业熟悉政策、掌握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营造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氛围。

  我市将继续聚力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盐城的企业比外地少交一些钱、少跑一趟腿、少走一道程序、少跨一道门槛;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促发展”,创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最优生态环境,为做大做强“盐城制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