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优化居民收入结构 以富民产业保居民增收
63.9%、27.7%、8.4%,2016年全省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低税率、中间税率、高税率三种不同税率人群占比说明,江苏居民收入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
中等收入者总体偏少,成为江苏富民的现实制约。江苏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社会凝聚起加快富民的强大合力,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须切实改变全社会收入结构,有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努力构建橄榄型收入结构。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说:“富民,概括起来就是提低、扩中、增高。作为发达地区、优秀企业,更应解放思想,提倡‘为中产阶级崛起而奋斗’。”
富民产业支撑居民增收
前不久,如皋市如城街道顾庄社区被评为“南通市级创业孵化基地”。该社区特色庭院成就了290多户居民的富民产业。
社区党总支书记明正奎说,前些年社区结合本地盆景、绿植传统优势产业,请来上海同济大学专家优化村庄布局,并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励农户利用庭前屋后198亩自留地,改造农家小院,打造竹房、梅园、雀舌园、罗汉松园等“美丽农家”样本,发展“旅游+盆景”,实现高效农业向旅游观光农业转型。去年,全社区881户农户亩均效益突破8000元,社区花木盆景产值逾10亿元,旅游收入超过500万元。居民张耀建4年前开始在自家庭院种植黄杨等绿植和盆景,年均增收15万元左右。当地相关行业也因此受益,像蟠扎技术工日工资达到500元。
“富民,不只是对某个个体、某个家庭,而应该变一点为一片。”明正奎说,顾庄社区已有48户先期建成特色庭院,以前亩均收入3万—5万元,现在已达8万—10万元。
发展富民产业,是促进居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刘志彪建议,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发展富民产业,提高GDP含金量,江苏应从强大制造业开始。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提高财富创造能级,挖掘特色,拓宽富民受益面,拓展新模式新业态,提升增收的活力和空间。
自主创业释放财富潜能
江苏社会收入结构呈“金字塔型”,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经营性收入偏低。拉长这一短板,得抓住自主创业这个“牛鼻子”。
小视科技是南京江宁高新园内一家人工智能新生代企业,创始人兼CEO杨帆今年28岁,一次偶然机会遇到一支AI+国际顶尖团队,便下决心自主创业。从4个人、50万元起步,小视科技在人脸识别、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做深做专,前不久获得国际顶级咨询公司颁发的“中国区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奖”。一批年轻人实现就业增收,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200多名员工,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南京市同行业。
创业者越多,生产要素的组合就越活跃丰富,经济发展获利能力就越强,就能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带动更多人创业,撬动的社会财富将成几何级数增加。
从600只苗猪起家,到拥有存栏4万头生猪的现代化养殖场,海门海盛生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慧娟的创业历程颇具代表性。1997年,她投资120万元建起当地首个生态养猪场,猪场从小到大,从亏到盈,越办越兴旺。在专业合作社引导下,周边100多个农户实现共同致富,形成无公害和生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她还投资15万元兴办专门的社员培训基地。目前,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到五六万元。
对于更多创业者来说,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立足科技创新、依托互联网、围绕现代工业、基于特色产业、适应新消费需求、发展分享经济,都是创业的风口,空间大、机会多。
差别化机制撬动财富提升
江苏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明确,多做带动力大的事,多出撬动性强的政策,使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江苏明确,进一步加大对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八大群体的差别化收入分配政策细化、落实力度,找准切入点,打破增收瓶颈,大幅提高劳动在分配中的占比。
2013年,正在南京工程学院上大三的刘伯敏成立了南京微食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老牌连锁包子铺和善园合作、出任和善园总经理后,他把目标客户锁定为都市年轻人,并将包子铺推上互联网。3年下来,和善园销售额从2000万元猛增至1亿元以上。
从学生创客变身企业老总,刘伯敏开始帮助更多人圆梦。他和一群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成“江宁合伙人”高校青年创业联盟,一起对接项目、整合资源。如今,“江宁合伙人”已发展80多家会员企业,600多名创业者涵盖餐饮、文化、质检、软件等行业,18个核心创业团队全部度过3年“死亡期”。回忆创业中得到的扶持,刘伯敏深有感触:“我都记不清享受了多少政策红利,在江宁区能享受的优惠我都得到了。”
江苏的差别化政策探索还有不少。比如,省财政针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出台一系列给科研人员“松绑+激励”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对劳务费不设比例限制;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研发团队的比例从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在刘志彪看来,我们的税收中中等收入群体缴纳比重高,政府要加大对中等收入群体的降税力度。同时应提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内部分配改革,使其成为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崛起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