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江苏人丨他们是顶流“书香江苏形象大使”
编者按:江苏,文脉悠长,人文荟萃。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将于 5 月 20 日举行,届时来自全球各地的江苏儿女将共叙乡情友谊,共话家乡发展。现代快报推出《历史上了不起的江苏人》专栏,回望和讲述江苏历史名人故事。
江苏自古就有一批“读书种子”,他们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前不久,在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十讲上,《江苏文库 · 文献编》主编,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主讲“江苏人的读书故事”,分享了六段江苏人的书香故事。
江苏文脉大讲堂第十讲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南京图书馆承办。
历史上的“书香江苏形象大使”
江苏历史上第一个读书人是谁?程章灿表示,无法确定。
不过,在江苏,既有读书人的“偶像”季札,又有孔子门下“十大优等生”之一子游。
公元前 544 年,吴王寿梦之子、著名的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鲁国摆出盛大的乐舞阵容,请乐工依次演奏十三国风、《小雅》《大雅》《颂》。季札专注地倾听,对每一段诗乐都发表了精彩评论,语惊四座,让鲁国人刮目相看。
“如果需要聘请一位《诗经》阅读推广导师,或者聘请一位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季札是极为合适的。”程章灿认为,季札的博雅是吴国文化实力令人信服的展现,他为江苏树立了经典阅读的标杆。聘鲁观乐的博雅多识、三让王位的大义谦让、挂剑空陇的诚信典范,为他塑造了一个完美的文化道德形象。
季札与孔子同时代而稍早,是孔子非常推重的贤人。
孔子门下有十个优等生,被称为“十哲”。常熟人言偃便是其中之一。言偃,字子游,后人也称为言子。子游小孔子四十五岁,他不是孔门弟子中岁数最小的,却是“十哲”中最年轻的。江苏人的早慧和出类拔萃的读书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程章灿认为,好男儿志在四方,子游外出求学,体现了江苏人求学的开放态度,所以,“胸怀吴国、放眼天下”的子游,成为江苏各地争夺的文化符号。不仅苏州、常熟有言公巷、子游巷、文学桥,在江阴、苏州,甚至南京等地,也有言子桥、子游里等相关的遗迹记载。可以想象,当子游学成归来,他从鲁国带回了的除了有珍贵的典籍,还有孔子关于读书的教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吹到江苏大地的第一股儒学之风,见证了吴人开放包容的胸怀与视野。
“读书种子”在江苏沃土里生根发芽
“如果人类历史是一条漫长的夜路,那么,书就是引路的灯火,孔子就是教人读书给人光明的人。”程章灿说,中国人把读书的灯光,优雅地称为“藜火”或者“藜照”,它是光明,也是温暖。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门口的“藜照湖”,就是他据此命名的。
这是一个关于“读书与光明”的故事。汉朝时,有一天,“国家图书馆馆长”刘向正在天禄阁刻苦读书,天黑了下来,光线越来越暗,他依然沉浸在书的世界中。忽然来了一位黄衣老人,他是天上来的“太乙之精”。他拄着一枝青藜杖子,信手一挥,藜杖头上就被点燃了,火光照亮了天禄阁,也照亮了刘向。老人对刘向传授了许多新知和珍稀典籍,天亮之后他才离去。
刘邦曾说,他的天下是“居马上而得之”,跟读书没啥关系。但他后来领悟到了,天下可以“居马上得之”,却不可以“马上治之”。因此,刘家子弟中,也出现刘向、刘歆父子这样优秀的读书人。博览群书的刘向编定了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别录》,从此,皇家藏书有了秩序,有了方向。
程章灿说,江苏自古就有一批“读书种子”。比如,为《世说新语》作注的刘孝标。
刘孝标身世曲折。他刚满月,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被人掳,卖为奴,在北方颠沛流离,却坚持读书,经常苦读到天亮。有位富人被他的好学所感动,把他赎了出来。24 岁那年,刘孝标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南朝首都建康。他一边替人抄书、编书,一边长期不懈地自学,终于成长为著名的作家、杰出的学者。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引证梁以前各种典籍 400 多种,与《世说新语》这部文化名著一起名垂千古。
“有种子,还要有土壤。”程章灿认为,六都古都建康也是书籍之都,有着适宜读书种子的肥沃土壤,“刘孝标在这里生根发芽,中国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
中国历代藏书家 20.5% 是江苏人
“在没有图书馆之前,藏书楼就是读书人的天堂。”程章灿说,对六朝时代刘孝标那样的贫寒士子来说,藏书楼有如“美人如花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但到了明清时代,江苏读书人的藏书条件比六朝唐宋时代好多了。
江苏书香浓郁指数能达到多少?这还真有数据!有人作过统计,中国历代藏书家大约 4715 人,其中江苏藏书家 967 人,占 20.5%,也就是五分之一强。具体说来,苏州 268 人,常熟 146 人,分别在市、县两级区划中排名第一。
有的藏书家就是著名学者,比如常熟绛云楼主人钱谦益。绛云楼收藏大量明代文献,为钱谦益编撰《列朝诗集小传》奠定了文献基础。有的藏书家则热衷于抄书、校书和刻书,比如汲古阁主人毛晋。汲古阁的藏书和刻书独步一时,名扬大江南北,甚至远播海外。
藏书楼是读书人的粮仓,也是学者的根据地。晚清苏州藏书家叶昌炽写了一组《藏书纪事诗》,每一座藏书楼背后,都有值得记述歌咏的感人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镇江焦山的焦山书藏——由官、绅、僧共同建设的山林公共图书馆。
程章灿认为:“江苏人爱书好学的特质亘古不变,数千年的积累,江苏的书香越来越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