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漫评丨科技+人才,共绘秋收好“丰景”

我苏客户端 2023-11-24 15:27

漫画《科技+人才,秋收好“丰景”》

  初冬的江苏大地,丰收的旋律依旧动人,田地间、大棚里,种植户们尽情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江苏秋粮和全年粮食均呈现面积增、单产增、总产增的"三增"好形势,全省粮食丰收成定局,预计连续十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同时数据显示,江苏蔬菜种植面积全国第四,总产量全国第三,设施蔬菜占耕地面积的17%以上,占比居全国第一。

  江苏是鱼米之乡、农业大省。2022年,江苏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农业经营规模持续扩大,仅用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6.2%的粮食,贡献了9.5%的农业总产值。今年初,江苏省委发布2023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江苏力量。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持续丰收增产需要科技助力、人才支撑,更需要对土地有感情知农爱农带着泥土的躬身实践。

  丰收增产离不开科技助力。科技是振兴农业的关键因素。2023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农业现代化的繁荣需要依靠科技发展,只有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才能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传统农业才能转型升级为现代农业。从无人化农场,到高效农机装备加载北斗装置、布设土壤、气候等传感器……在高标准农田、优良品种、高效农机农技等多方加持下,江苏粮食播种面积实现四连增,预计总产超过去年,再次突破750亿斤。不仅粮食丰收,作为蔬菜大省,今年前三季度,江苏蔬菜及食用菌和瓜果类产品生产继续延续今年以来平稳增长的趋势, “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新形势对蔬菜产业发展有新需求,江苏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绿色化、轻简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升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确保蔬菜产品安全均衡供给。江苏通过技术挂帅,奏响“苏菜”保供“强农音”。科技赋能,不仅种植方式节本增产效果明显,也为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丰收增产离不开人才支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研究“搬”到田间地头,把科技“种”在广袤大地,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如今,“科特派”已经成为农民种地的“主心骨”。为传承“亚夫精神”,解决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增产不增收、技术成果落地推广难等问题,进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自2020年起,江苏省农科院正式启动亚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遴选科技特派员、组建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实施亚夫科技服务项目。如今,“亚夫”特派员已带动超2000户农户增收。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江苏还有了创新实践——科技镇长团。科技镇长团是科技特派员的集成团队,团员主要来自全国高校和省级机关等,他们被选派到县(市)、乡镇、园区等担任相关职务,能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殊作用。这一创新举措,迄今已在江苏推行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科特派”们把科技种子撒向江苏大地,助力奏响丰收曲。

  丰收增产离不开带着泥土的躬身实践。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是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既要有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农人”,也要有一支堪当时代重任的“新农干”。杨镇华是江苏南通的一个“新农人”,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梦,他放弃了“北漂”回到家乡,他学习现代农业基础知识,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成为带动农户就业致富的“引路人”。杨镇华的故事是江苏“新农人”“新农干”的缩影,要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就势必要更多地走进田间地头,只有裤腿沾着泥土,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农民心坎上。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新农人”“新农干”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经常到农民群众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众、扎根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厚植为民办实事好事的情怀,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新时代的中国农村既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又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只有持续奏响科技兴农进行曲、人人助农协奏曲,才能共绘秋收好“丰景”,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来源|小苏“画”事工作室

  统筹|周安琪

  文稿|程梦青

  手绘|唐诗韵

  (江苏广电总台我苏网原创,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