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打造更多“营商品牌” 以环境之“优”促发展之“进”

徐州日报 2023-12-27 17:02

  “我本来是想办理个体户注销,然后再成立新公司的。来到窗口后,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推出了‘个转企’改革,在原个体户没注销的情况下,直接升级为企业,这样的政策对于个体户来说真是太好了,还可以沿用原字号和社会统一信用代码。”前不久,成功办理“个转企”业务的胡女士开心地说。

  “公司因为业务发展在新沂市和宿迁市设有多个经营地点,以前需要往返两地办理多个营业执照。如今,得益于跨区域‘一照多址’实施,一次申请就把多处经营地点登记在一张营业执照上了。”3月底,大道至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闫女士领到了一张特殊的营业执照,这是江苏徐州发出的首张跨行政区划“一照多址”营业执照。

  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营造企业成长良好生态,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区域营商环境高地,今年以来,徐州建立基于企业感受的评价体系、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等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力促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打造更多的“营商品牌”,为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服务“心连心”

  惠企“实打实”

  围绕塑造一流政务服务品牌,徐州积极完善四级政务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事项向村(社区)等便民服务站集中,推广更多事项自助办理,以审批结果快递送达实现闭环管理,着力打通便民利企服务“最后一米”,实现“小事不出门、服务在身边”。

  “尊敬的吴明志老人,您已达到享受尊老金的年龄,本月尊老金已发放到您的社保卡银行账号,请注意查收。”前不久,家住沛县的80岁老人吴明志收到了这样一条提示短信,“坐在家就拿到了这笔钱,打心眼儿里感到温暖。”

  一个小服务从“能用”变成“好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曾经需要一个月的审批流程,现在只需要几十秒钟就搞定了。老百姓办事省了时间和成本,享受到了数字化改革带来的新红利。”

  金山桥街道面积仅有5.6平方公里,作为徐州经开区起步区,街道设立“ 店小二”式工作专班,为企业配备一对一“ 服务专员 ”,在线上推进一网融合、信息共享的同时,线下建立“一刻钟”服务商圈。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 强磁场”,今年以来,街道先后引进了徐州国刃纳米科技、赛摩凌榕新能科技(江苏)、江苏创特特种车技术研究院等项目,新增企业220 余家。

  徐州高新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智能审批,达到“秒批”效果。“建筑垃圾(渣土)处置准运审批”项目,已于10月26日上线试运行,全流程网办业务已办21 件,发放电子证照226 个。“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应用场景近期也将上线试运行。

  去年年底以来,企业对大件许可办理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多次走访、调研、座谈论证,针对徐工集团、江苏四方锅炉、金鼎锅炉等十余家企业大件产品型号尺寸相对稳定,大件运输需求量占比较大,企业信用较好情况,市交通运输局推出了“信用+ 承诺+监管”审批模式。企业网络传输相应勘验资料,行政审批人员远程审核,审批时间压缩60%以上,企业物流成本下降了20%。

  政策“主动送”

  审批“一张网”

  今年以来,全市加快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办理,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业务单元化、受理标准化、场景颗粒化,将每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完全、彻底地微分成具有充分可操作性的办理项,用标准手段固化每一个具体办理场景的业务运转流程,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发挥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优势,依托企业基本信息及经营信息形成企业画像,为企业精准推送“政策套餐”,变“企业找政策”为“政府主动送”。

  市住建局坚持挂图作战,年初即将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城建项目库信息纳入“一张网”实时跟踪,助力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来抓,全天候为重点工程输出高质量审图服务。目前,全市形成审图“一盘棋”新格局,审图服务全面升级到新型“键对键”不见面数字化审查,有力促进了徐州审图工作规范化发展步伐,彻底结束了多年来建设单位携图“多头跑多头审”现象。

  市政务办于去年在市辖区内开展徐州市投资项目“白名单+诚信”立项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并在完善、提炼、整合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于今年6 月起在徐州市域内全面实施《创新构建投资项目“白名单+诚信”立项审批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以“极易办理、极简审批、极致服务”为改革目标,创新构建“信用制+承诺制+ 容缺制+ 限时制”诚信审批机制。

  今年7月,徐州作为全国12个地级城市之一,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徐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积极探索“巡回审判+ 远程审理+调解”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以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破解知识产权维权难、周期长难题,为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助力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