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象调研报告】潮涌天山 齐奏共富振兴曲

我苏客户端 2023-12-30 09:35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赴江苏考察,要求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我苏网携手全国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推出系列融媒体报道《新“县”象印记——探路中国式现代化县域调研行》,记录我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县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起而寻策、敢为人先、踔厉奋进的火热场面,通过调研和解剖式报道,为各地提供启迪和借鉴。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行政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陆地行政面积超过中国一大半省份,素有华夏第一大县的美称。它曾是古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享誉世界的楼兰文化发祥地,如今它以“中国最优红枣之乡”闻名遐迩。

  而作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的三文鱼最近“火”了,不仅走向全国,还“跃”上了世界餐桌!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疆县域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有何秘诀?

  若羌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库木库里沙漠之间,是世界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二十多年前,若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的沙洲,而如今若羌变身成为“中国最优红枣之乡”,从荒芜沙洲“变身”致富绿洲,若羌有何秘诀?

  “过去,黄沙与贫困就是人们对若羌的印象,在沙漠包夹下,沙尘暴、倒春寒总是不时侵扰农田,导致我们这里种什么都不容易‘活’。”若羌县农业推广技术中心主任苏勇宏表示:“为了治沙,我们做了很多尝试。经过长期实践和调研论证,我们发现枣树非常适合在若羌种植。一直以来,枣树都被人们称为‘铁杆庄稼’,它具有耐旱、耐涝、耐贫瘠、耐盐碱的特性,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同时保持长势不衰。一般的果树花期都在4月,而枣树的花期在5月-8月,这种特殊的生长习性让枣树可以躲开沙尘暴和倒春寒的‘袭击’。”

二十多年前,若羌县饱受风沙肆虐之苦,种什么作物都不容易“活”

  2000年,若羌县引进20多万棵红枣树苗,2001年以来,若羌县确立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此后几年,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若羌在沙漠边缘种下了一片片“枣海”,成功阻截了沙漠的侵袭,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

2000年,若羌县引进20多万棵红枣树苗,在沙漠边缘种下了一片“枣海”,成功阻截了沙漠的侵袭

  都说“中国红枣看新疆,新疆红枣看若羌”。“若羌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我们这里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产出的红枣更加甜脆,香味也更浓郁。我们这里盛产的红枣品种是灰枣,它虽然个头小,但甜度却是红枣中的‘佼佼者’。因为品质上乘,若羌红枣被评为‘中国红枣优质产品一等奖’。”

每年初冬,若羌县迎来红枣大丰收

  从无心插柳到硕果满枝,如今若羌县已成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红枣不仅成为若羌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成为助力若羌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2023年,若羌县红枣产量为7.46万吨,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在红枣产业的带动下,若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领跑西部县(市)。

  苏勇宏表示:“我们一直在推动红枣标准化管理和绿色有机生产。一方面我们积极培训枣农掌握科学栽种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红枣种植业从经验种植向智能种植转变,比如说建立覆盖全县红枣产业的基础数据库,为每箱红枣贴上溯源二维码。”如今,从若羌发往全国各地的红枣都拥有“身份证”,消费者可以扫码查看购买的红枣产自哪个乡镇、哪片枣园,吃着更加放心了!

  “光是发展红枣种植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围绕一颗‘小红枣’带动若羌产业大发展。为提升红枣加工水平,提高红枣附加值,近年来我们培育了红枣加工企业17家,红枣年加工能力2万余吨,已经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红枣产业链。”苏勇宏表示:“这些红枣加工企业中,既有生产礼盒及期货交割品的红枣初加工企业,也有生产枣粉、枣浆、枣醋、枣酒的红枣深加工企业。”

红枣期货交割品

  羌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若羌红枣深加工企业之一,主要生产枣醋产品。据该公司项目经理陈旺介绍,为了酿造出高品质枣醋,该公司先后安排人员前往山西学习古法酿造工艺。2022年,该公司投入800万元引进了一条日产30吨以上的全自动标准化枣醋生产线,目前该公司枣醋年产量达到3000吨左右。

若羌枣醋

  苏勇宏告诉记者:“红枣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远远高于红枣原枣,以枣醋加工企业为例,1吨红枣原枣可以酿制出4吨枣醋。这也是我们不断升级红枣产业链的原因,通过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带动若羌企业和枣农增收致富。”

  随着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的蓬勃发展,若羌也在积极引导和培训枣农当起了“网红博主”,通过线上直播等渠道向全国各地推介若羌红枣。如今若羌已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枣农直播带货,向全国各地推介若羌红枣

  苏勇宏说:“为了进一步富民增收,若羌也在大力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让农业和旅游业实现联动发展。”若羌不少地方依托红枣产业发展起了乡村游,让“红枣村”变身“旅游村”。

  据了解,若羌县还在大漠戈壁上发展起了农旅融合,把戈壁荒滩经营成了“聚宝盆”。巴州盛世羌农设施农业基地总经理侯自涛告诉记者,2022年,该基地在若羌的戈壁滩上建成高效节能智能水肥一体化日光温室106座,通过黄沙栽培种植技术让戈壁滩长出了瓜果蔬菜。目前,该基地年育苗300万株,年生产新鲜蔬果5000-6000吨。

在大漠戈壁上建设智能水肥一体化日光温室

  “过去,若羌县60%的时令果蔬都要从400公里外的库尔勒市等地采购,蔬果价格较高。自从这些日光温室大棚建成后,既保证了若羌蔬果地充足供应,也稳定了蔬果价格,还能销往周边地区。” 苏勇宏表示:“这些温室大棚还为我们发展农旅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日光温室内蔬菜生长

  侯自涛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基地种植了西红柿、黄瓜、草莓等十几种蔬菜瓜果,正在打造农业休闲旅游,很多周边地区的游客都慕名前来体验采摘蔬果的乐趣。”

冬季,游客体验草莓采摘

  苏勇宏表示,未来若羌县将聚力打造特色农产品矩阵,深度挖掘农牧业发展潜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促进农业提质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乡村产业向观光、休闲、度假方向转变,走出一条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型道路,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赋能。

  从空中俯瞰,位于尼勒克县喀拉苏乡的三文鱼养殖基地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在天山山脉的群山之中,48个圆形的三文鱼生态环保养殖网箱和20个方形的小鱼网箱有序地排列在清澈开阔的水面上。

  近年来,新疆渔业发展初具规模。2022年,新疆渔业总产量达17.3万吨,其中三文鱼总产4554吨,产量占全国内陆产量的15%,而今年仅新疆尼勒克县就预计出产6000吨左右的三文鱼。

位于尼勒克县的三文鱼养殖基地

  每天订单一来,工人们就在捕捞平台上热火朝天地开始捕捞作业。撒网把鱼聚拢,用吸鱼泵把鱼抽上来,加冰急速降温冰鲜,再送到岸边的基地进行粗加工,当天现捞的三文鱼最快24小时内就能送达北上广等城市食客的餐桌上。这里的三文鱼不仅销往华东、华南、华北、西南等区域,部分还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新鲜捕捞的三文鱼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副总经理丁娅瑛告诉记者,今年已经是他们在尼勒克县开展三文鱼生态养殖与加工的第十个年头了。2013年,他们通过尼勒克县人民政府招商引资了解到,尼勒克县有一片优良的水产养殖水域,于是立刻带着专家前往实地考察。2014年,天蕴公司在这里投资建设了三文鱼养殖基地。

  2016年底,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第一批成品鱼上市。2019年,公司销售额1.12亿元。2021年,公司三文鱼新养殖基地投入建设,项目投产后年产三文鱼3000吨,增加就业300多人。2022年,公司出口总额3000万元,外销三文鱼约400吨,产品走俏俄罗斯、泰国等市场,实现持续盈利。2023年前6个月,公司已生产三文鱼1500余吨,预计全年产量6000吨,净利润1.2亿元。

  谈及在新疆养殖三文鱼的原因,丁娅瑛表示,一方面,尼勒克县水质资源丰富,流淌着天山冰川雪水,水温常年保持在18度以下,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冷水资源,十分适合冷水鱼类的生长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其次,三文鱼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高,不仅能为食客提供优质的鱼,还能带动当地的农牧民增收致富;并且,当地政府也在税收、渔业装备购置补贴、项目建设奖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好山好水养好鱼。在尼勒克县养殖三文鱼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企业在专业养殖技术方面也不断发力。专门培育的全雌三倍体虹鳟,从鱼卵到成品鱼需要养殖三年,在小鱼养殖阶段,基地开创了全国首套自动化、智能化生态环保网箱养殖技术,在养殖端口采用了先进的分鱼计数设施,实现小鱼计数和分箱的精准性,此外还使用远距离智能投饵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这样养殖出来的三文鱼鲜香软糯。”丁娅瑛自豪地介绍道。

  在天山脚下发展三文鱼产业,如何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丁娅瑛表示,三文鱼养殖基地采用生态养殖模式,运用生态网箱、清污设备等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节能环保科技装备,保持水质干净清澈。2017年,基地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20年被列为全国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的示范单位,2021年被纳入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多年以来,这里一直积极探索创新“两山”转化路径,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三文鱼数智化全产业链建设,并成功总结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可示范可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实现“生态之河”向“发展之河”、“融合之河”和“文化之河”的跨越。

  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喀什河中下游位列其中。

  “这个奖项是我们企业和县里共同申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希望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丁娅瑛说。

  三文鱼养殖基地不仅为食客提供了优质的三文鱼,也富了当地各族群众的“腰包”。今年是天蕴公司进行三文鱼生态养殖与加工的第十个年头,这期间摸索出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由喀拉苏乡2017年未脱贫的609户贫困户入股,成立了全赢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开展劳务分包、渔家乐、农产品购销等等经营活动,为这609户带来劳动报酬和股权收益。5年来,公司累计分红730.8万元,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秉承产业发展到哪里,助农增收就到哪里的初心,公司自创办之初,就坚持优先招录当地员工的原则,由农牧民转型的员工已经占到总员工60%以上。通过培训上岗,当地农牧民成功转型为天山脚下的“新渔民”,三文鱼加工厂厂长助理阿布都热合买提·木尔扎合买提就是其中一位。

  三文鱼加工车间

  2019年前,阿布都热合买提是县里的一位农民,在家种地谋生,但因气候干旱少雨,种地带来的收入少。听说这里招募员工,他报了名,从零开始学,如今负责工厂的安全管理和设备管理,收入也提高了,“到三文鱼加工厂工作后,2021年我买了第一辆小汽车,在尼勒克县买了套房子,两个孩子的学习环境改善了,他们也挺高兴的。”

  阿布都热合买提的故事是当地积极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一个鲜活缩影。渔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各族百姓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农牧民转型成“新渔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幸福感也大大提升。

  目前,天蕴公司已全面参与尼勒克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规划到2025年,力争通过三文鱼全产业链建设,实现产值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万余个。

  未来,尼勒克县的三文鱼产业将如何发展?丁娅瑛告诉记者,为推动乡村振兴,企业将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坚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一产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二产发展三文鱼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辐射带动周边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三产通过渔旅融合、产学研基地建设,助力尼勒克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并逐渐形成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成熟的全产业链。

三文鱼加工厂

  “我们继续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共赢’,走出一条科技创新、节能环保的强企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丁娅瑛说。

  调研心得:铺就一条共享繁荣的幸福之路

  通过探访祖国西陲两个县的特色产业,我们看到了新疆县域精准锚定区位优势、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条共享繁荣的幸福之路正在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