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塑形+铸魂”绘出乡村善治美好画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江苏徐州各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用好积分制、清单制,建设好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新沂棋盘镇王徐村宋庄。
唱出精神有干劲
齐心协力搞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马庄村是个既注重富口袋也注重富脑袋的村庄。村民热爱组乐团排节目,他们在村里办灯节逛庙会,很好地传承了制作香包、扎花灯等传统手艺;村民还筹划组织文艺活动,乐团在村里广受好评。
出彩的文化文艺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精神风貌不断得到提升。经常登台,人们变得越来越大方开朗;经常互动,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现在,马庄村的节会能吸引周边上万人前来观看,小小的香包缝制已培育成产值超800万元的产业,马庄村正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综合体。
“唱出精神有干劲,齐心协力搞建设,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在炙热激昂的歌曲里,群众心里焕发了新的火焰,心里有了依靠,未来有个盼头”。在铜山区单集镇大曹庄村,为了提升乡亲们的精气神,激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村里组织起合唱活动。如今的村子成了远近闻名“会唱歌的村庄”。
复古的灯笼、蓝色的星顶、敞亮的大堂……丰县宋楼镇辛庄村“喜事堂”里热闹非凡。“以前,村里每逢有喜事都会大操大办,邻里之间互相攀比,花钱多还费力。现在村里有了‘喜事堂’,以后谁家有喜事都可以在这里办,省钱卫生又大气!”村民宋小明说。
“春节期间,沛县八堡村的足球比赛在当地火了,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来观赛……烤红薯等商业配套也跟过来了,停车都停不下来。村民也都不打牌了,都出来看比赛。”这是《人民日报》在去年春节期间发布的一段微博,当时还配发了“村界杯”比赛的画面。这条微博很快爆火,央视新闻频道也进行了题为“小小乡村足球赛,千人欢聚过大年”的报道。
在沛县,龙固镇还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将乡村治理积分制融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之中。镇“文化惠民在身边 流动舞台进村居”四季巡演活动在各村(社区)轮番上演,参与文艺演出的本地演员每场都可获得积分,进一步激发了乡土创作热情。
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广袤乡村扎实开展,不断提振群众精气神。
“小积分”
推动乡村善治“大提升”
浓雾刚散,睢宁县庆安镇林庄村村民马广连就来到村里的“信用爱心超市”,用自己积分存折上的30积分兑换了面粉。马广连的积分源自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宣传、志愿治安巡逻等,目前共获得55积分。
林庄村党总支书记赵飞介绍,村里按“移风易俗、环境卫生、遵纪守法、志愿服务”等四大类设置积分细则,以难易程度设置1至30个积分点,对村民开展环境整治、新事简办等好事进行积分奖励。此外,村里通过积分制组建2支志愿服务队,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到扶危济困、纠纷调解、治安巡逻等志愿活动;把积分作为各类评选的重要参考依据,评选出一批好儿媳、好婆婆、好家庭等榜样。
不同于纸质积分,丰县积分制迎来了数智化赋能。近日,在丰县首羡镇李药铺村的积分兑换处,记者见到了前来兑换礼品的村民黄贤民老人,他告诉记者,自己靠着人居环境整治活动获得的积分共计有600分,这次用500分换取了自己需要的一袋鸡精。“下次要做得更好,把庭前屋后打扫得更干净,得更多的积分,争取换一个电饭煲。”黄老笑着说。据了解,首羡镇通过“丰县乡村智治积分管理平台”实现了数字化赋能,把考评搬到手机、电脑上,线上生成有效积分,同步反馈到农户个人小程序中,确保便民实用。
如今的邳州市邳城镇河口村,村美路畅,院净家洁,方寸之间,别有景致。 日前,在村积分超市,村民们喜气洋洋,忙着用积分兑换各种生活物品,“看,这是我刚刚用积分兑换的洗衣粉。”“积分达人”刘兆亮笑得合不拢嘴,他家房前屋后总是打理得干干净净,连邻居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讲文明、攒积分。通过“行动挣积分、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河口村鼓励村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公共空间治理、移风易俗等村集体工作中,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模范户、美丽庭院等多种评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性。“积分制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家家户户都干净了,村子自然就美了。”邳城镇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马赛平说。
各地还创新运用积分制扩大运用场景,通过小积分改变大习惯。沛县龙固镇各村(社区)开设积分兑换超市,试点“股份分红挂钩、星级评选推荐、诚信等级提升、生活用品兑换、农资农具采购”五大用分场景,逐步扩大积分应用范围。村(社区)党组织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积分改变习惯、美德深入人心、邻里关系融洽、树立乡村新风”目标。
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
多措并举
助推乡村善治
“我和邻居原来因为生活琐事闹矛盾,好几年了都互不搭腔,社区网格员知道后反馈到了调解室,经过调解我们两家和好如初,现在还经常聚餐呢!”新沂市新安街道居民刘先生近日对记者说。
围绕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范围、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新沂市开展智慧型“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实现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新沂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晁新茹告诉记者,目前已建成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中心18个,设立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窗口18个,覆盖到300个村级调委会和派驻社区调解室、1100个责任网格单元,形成“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全新闭环。
在新沂市马陵山镇高原村,党总支联手镇派出所成立“法治书记”工作室。高原村党总支书记杨洪志介绍,“法治书记”不占村编制、不拿村报酬,进村入户调处矛盾纠纷、解决治安问题、普及法律知识。“村里来了‘法治书记’,村民的法治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各种矛盾纠纷也随之减少。”村民黄先生说。
通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沂市走出了乡村善治新路径,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大妈,您看这是咱们的移风易俗倡议书。咱村以前给新媳妇进门的彩礼有些要三四十万元,现在,彩礼大家不攀比,婚事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帮忙操办,一场婚礼也就办二三十桌左右,算下来,光婚宴,一户就能比以前省下2万元左右。该破除的风俗就得破除,不然,死要面子活受罪。”在铜山区大彭镇大刘村第六网格服务站门口,大刘村文明实践宣传员陈理想站在展台前耐心地向村民宣讲。
在大刘村,这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活动,每个月至少要举办两次。
据陈理想介绍,大刘村现有在册志愿者350名,微网格联络员30名。志愿者队伍庞大,微网格联络员对于各家各户的情况熟门熟路,所以两支队伍队伍一合计,决定组建一支“志愿红+网格蓝”移风易俗小分队,既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又能结合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将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带到每个村民家中。
“志愿红”和“网格蓝”,如今已成为推动大刘村移风易俗的引领者。通过“志愿红+网格蓝”模式,大刘村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村容村貌提升、“公筷公勺”、“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等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村民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实现持续深化文明程度和服务民生“双提升”。
“商量”沉下去,民意聚上来。近年来,贾汪区紫庄镇把“有事商量好商量”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突出政治协商与基层“商量”有效衔接,积极与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共商共议,围绕群众“急难愁盼”,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我向村里的小组长反映了问题后没多久,桥就修好了!”近日,提起刚修好的便民小桥,紫庄镇吴窑村村民鹿丙琪连连称赞。
去年10月,吴窑村12组的便民小桥,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对此,该村议事小组成员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向村委会提出了初步的维修方案。随后,吴窑村迅速召开专题协商议事会,最终确定小桥护栏保持木质仿古、桥体为砖混结构的维修方案,实现了美观和实用的有效结合,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针对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杂物堆放、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等顽疾,各村(居)召开不同形式的专题协商议事会,针对各自情况修改了村规民约、制定落实了切实可行的常态化保洁管理机制,使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得到长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