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近海渔业资源较两年前上升1.7倍

连网 2024-01-06 10:03

  昨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3年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比例从2020年的67.2%上升至96.8%,提高了29.6个百分点,均为我省沿海三市最优和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渔业资源的丰富度。”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处长王学连介绍,我市近岸海域2023年平均渔业资源密度为80103尾/平方公里,平均渔业资源量为1432.9千克/平方公里,较2021年分别上升了1.3倍和1.7倍。

  多年来,由于陆源污染、过度捕捞、围海造田、高密度超规模紫菜养殖等,海水生态环境一度下降。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困难,我市从“十四五”规划抓起,统筹陆海治理,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建设,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主动参与试点,构建海洋监管治理体系。我市主动申请作为全国沿海“十四五”规划四个试点城市之一,采取“国家队”+“地方队”模式,明确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通过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分区搞清楚全市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设立4大类18个指标,谋划5大类22项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试点经验多次在全国范围介绍推广。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方案和计划为海洋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奠定了政策基础,通过实施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入海排污口整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岸滩环境治理等九大攻坚行动,全面提升海水质量。

  坚持陆海统筹,注重陆源污染、海洋生态协同治理,持续提升近岸海域水质。我市将15条主要入海河流全部纳入地表水“国考”,将全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能力从“十四五”初的23.45万吨/日提升至34.40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从53.965万吨/日提高至72.115万吨/日。完成378个入海排污口整治,实施20项污染物削减工程,编制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15处直排海污染源全部达标排放。2023年,全市近岸海域主要污染物无机氮平均浓度为0.129毫克/升,较2020年下降了60.9个百分点,优于海水一类标准35.5个百分点;春、夏、秋三期监测无机氮均值分别为0.136毫克/升、0.107毫克/升和0.143毫克/升。

  坚持人海和谐,注重保护修复、自然恢复并重实施,梯次推进美丽海湾创建。我市在195.88公里的海岸线上划分8个类型湾段,依照四个方面20项指标,加大“退养还湿”“退围还滩”力度,完成秦山岛和龙王河口沙嘴重要保护区内700亩和连云港砂质岸线禁养区内2900亩违规养殖清退工作。紫菜养殖面积从2020年最高的25万亩减少了约15万亩。开展自然岸线修复工作,新增沿海防护林66.7公顷,修复湿地308.8公顷,除治互花米草1345.7公顷,新增修复认定的大陆自然岸线135.58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4%以上。

  随着水质改善,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多样性均评价较为丰富,灰海豚、伪虎鲸、卷羽鹈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纷纷现身我市近岸海域,众多珍稀海鸟也频频造访、栖身我市沿海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