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传奇江苏人⑥|被誉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还出了一个国家副主席 无锡荣氏家族何以长盛不衰?
【编者按】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召开在即,江苏新闻广播联合我苏网推出《史话传奇江苏人》特别策划,多维度呈现历史上传奇江苏人的故事,感受江苏人敢为善为、创新创业、奋进奋斗的精神。
百年来,“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这样的王牌称号一直围绕着荣氏家族,他们在商场上纵横驰骋、独领风骚。毛泽东曾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百年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荣氏家族经历过多次常人难以想象的风云变幻,几番动荡,浮沉不已,但最终都能化险为夷。
作为苏商的杰出代表——无锡荣氏家族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荣家长盛不衰的秘诀何在?今天,江南大学教授、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庄若江带我们走近中国的“洛克菲勒”——百年荣氏家族。
都说苏州出江南才子,无锡则产名门望族。相传荣氏家族的老家“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其先祖荣焉跟朋友游览太湖,觉得优美宜居,于是定居在此。其后代逐渐繁衍,形成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直到民国初年才正式建镇“荣巷”。
创办钱庄获第一桶金荣氏兄弟坐拥半个中国衣食市场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无锡遭遇战乱,荣氏一门几乎灭绝。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在上海铁铺当学徒幸免于难,后安定下来相继生下荣宗敬、荣德生。
苦于家境贫寒,荣氏兄弟俩十多岁时,父亲荣熙泰便让他们去广州、上海等地做学徒谋生。荣宗敬14岁时就到上海南市区一家铁锚厂当起了学徒。三年后,15岁的荣德生乘着小木船从闭塞的无锡郊区来到喧闹的大上海,进入上海通顺钱庄做学徒,此时的荣宗敬则在另一家钱庄做学徒,这为几年后他们和父亲荣熙泰一起在上海开钱庄打下了基础。
1896年,已有几千块银洋积蓄的荣熙泰与人合资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宗敬、德生兄弟分任经理与会计。荣熙泰一生勤恳踏实,他临终时嘱咐两个儿子,做生意切忌投机,要坚守踏实、稳健的行事作风。两兄弟一直遵守父亲遗训,稳妥经营钱庄,从不投机倒把,几年后便掘得了第一桶金,这也成为后来两兄弟创业的基础。
就在钱庄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嗅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兄弟俩一拍即合。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荣氏兄弟和友人在无锡开设面粉厂,取名“保兴”。由于江南人以大米为主食,面粉主要销路在北方,而荣氏兄弟从来就没有跨过江,北方市场完全没打开。保兴苦撑一年后,友人决定撤资,兄弟俩却没有放弃,四处筹钱,并将面粉厂名字改为“茂新”。
(民国时的茂新面粉厂旧影)
改名之后,荣氏兄弟物色到了营销上的能人,专门去打开北方市场。他们在销售上还动了很多脑筋,比如在面粉包里随机放进一块铜元,作为“彩头”,给消费者带来意外的惊喜,这种促销花样我们现在的商家也常用。
1904年,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面粉需求陡然增加,生意一下子就好了起来。此后,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面粉产业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无锡荣氏兄弟的名声轰响于中国商界。
随着面粉厂的成功,荣家又开始接触其他行业,比如纺织业。
荣氏兄弟性格迥异,荣宗敬敢于冒险,做起事来很有魄力,而荣德生处事慎重,考虑周密。在兄弟俩默契配合下,荣家企业扩张步伐不断加快,渐渐地,厂房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另外还衍生出了“申新纺织”等9家纺织厂。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荣家的棉布等商品已经开始出口西方世界了。
(图为申新纺织厂旧貌和申新棉纱商标)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期,荣氏家族的事业达到巅峰。当时荣氏旗下申新纱厂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厂纱锭数的20%,布机数占28%,茂新和福新的面粉厂规模占全国同行业的1/3左右,赫然是当时国内规模第一的民营实业集团。自此,荣家奠定了在中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地位,被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荣宗敬曾对友人笑言:“当今中国人,有一半是穿我的、吃我的。”
实业兴国护国荣国 荣氏家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写下一段辉煌历史
1946年,“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德生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绑架,轰动一时。绑匪们向荣家勒索50万美元。当时荣家的资金大都用在恢复企业和扩建新厂上,要拿出50万美金绝非易事。大约一个月后,荣家终于筹齐赎金,荣德生被放回家。
绑架勒索他的人到底是谁?当时流传着一个说法,是国民党政府军队的人干的,而且当局破案非常不得力,最后竟然不了了之。荣德生看得透彻清楚,他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很是失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位于上海及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商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对于出路的抉择。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九家举家迁徙,只有荣家选择留了下来,荣毅仁和他的父亲荣德生一样,不考虑自己的私利,而是把强大新中国作为一生的追求。
上海解放后,荣毅仁作为工商界知名人士,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任和重视。1950年6月和1951年10月,他去北京列席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他要“一辈子为人民做事。”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
(1956年1月10日,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市长陈毅 (右一)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九厂,和荣毅仁 (左二) 交谈。)
荣毅仁努力学习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逐渐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他成为共产党的忠实朋友,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4年,荣毅仁带头拉开申新纺织与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并以上海市前市长身份,为他助选上海副市长。荣毅仁在最辉煌时,成为中国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也在荣毅仁的带领下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荣毅仁)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倡导批准,荣毅仁创办中信公司,原名称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6年,荣毅仁儿子荣智健正式加入香港中信,出任总经理。2002年公司实施经营体制重大改革,更名为中国中信集团公司。2002年,荣智健成为中国首富。
从近代开始,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修桥建路 独资创办私立江南大学 荣氏家族大量财富回报社会
荣德生节俭自奉,生活简朴,平日一袭长衫,布衣布鞋,一顶普通的瓜皮帽,饭食简单,不吸烟,不喝酒,不喜欢宴会,晚年完全素食。荣家兄弟,兄主外,弟主内,哥哥荣宗敬在上海不断开拓事业,弟弟荣德生在无锡大办公益,尤其热衷于办学。1904年,荣家兄弟和熟人一起在无锡荣巷创办第一家公益小学,到1915年,荣家兄弟在荣巷、梅园等处,共办了9所男女小学。这些学校最初还有其他人的捐助,后来则由荣氏兄弟独力承担常年经费。
(江南大学旧影)
1947年,荣家创办江南大学,钱穆先生任第一届文学院院长,荣德生把自己最好的卧房让出来给钱穆住,他们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经常有接触。钱穆先生回忆录里曾讲到,荣德生衣食朴素,有如寒素。喜爱穿长衫,为了走路方便,他的长衫做得会比正常的短半尺,不太好看,但他觉得舒服,一直这么穿着。
荣德生一生兴办各类学校多所,并积极兴修道路与桥梁。在无锡当地,荣德生造桥88座的说法流传甚广,但据荣家后人考证,荣德生“百桥公司”建造102座桥,这102座桥并不都集中在无锡,还包括常州、武进、宜兴、丹阳等地,其中最为有名的桥为“宝界双虹”。从无锡市区前往鼋头渚,必须要经过宝界桥,桥长375米,无锡人称为“长桥”。出资造桥者就是荣德生。
在宝界桥建成之前,鼋头渚被五里湖一水相隔,人们靠一叶扁舟摆渡往来,遇到风浪,只能望湖兴叹。荣德生一直想在湖上搭建一座桥梁。1934年,荣德生六十寿辰,他捐出了亲友馈赠的寿礼6万大洋,同时自己出资4万大洋,用来建桥。大桥的60个桥孔,象征着荣德生的六十大寿。
(“宝界双虹”为著名实业家荣德生、荣智健祖孙所建的新老宝界桥,犹如双虹飞架蠡湖水面,将蠡湖分为东、西蠡湖。图为目前正在维修的老宝界桥)
六十年后,宝界老桥已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994年,荣德生之孙荣智健捐资3000万元,建设新宝界桥。1994年,荣德生之子、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携夫人为无锡“宝界双虹”通车剪彩。“宝界双虹”北堍建有碑亭,记录宝界桥的沧桑变迁。祖孙造桥,有口皆碑,宝界双桥,在当地传为佳话。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 家族训诫昭示荣氏长盛不衰秘诀
荣氏家族家风严谨,注重修德立身,注重读书。建于1919年的承德堂,右侧是荣德生的书房,左侧是荣德生子女读书处。荣德生的书房里,高挂着“戒欺”二字匾额。荣德生将“戒欺”作为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一生信守不渝。“戒欺”也成为荣氏家庭的家训,做人的根本。
荣德生不认为自己是资本家,他最讨厌别人称他“大老板”,而认为自己是“事业家”、“事业迷”。荣德生曾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责任归结为两项:一是创办工厂企业,发展民族工业,谋求国家富强;二是致力公益事业,改善社会环境,谋求民众福利。
承德堂中堂高挂着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此联出自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的左宗棠。这是荣德生本人的座右铭,从中可以看出荣德生低调、俭朴、宽容、进取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这也是荣家的家风传承。
此联也是荣毅仁喜欢的座右铭。据说,李嘉诚办公室悬挂的唯一的一副对联,也是这一副。
(念劬塔为无锡梅园标志性建筑,193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为母亲石太夫人而建,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来源:我苏网;编辑/丁雅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