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园林的名称就有讲究,城市公园的命名也具有标志性。彭祖园于1976年始建,初称“南郊公园”只表明地址方位。因为徐州古称彭城,彭祖开创大彭氏国是古城的根源。旨在弘扬彭祖文化,这个公园先更名“彭园”最终定名为“彭祖园”。而今的这座园林,已经是国家4A级风景区、江苏省一级园林。
营造美好园林,艺术大师将园林的形成归纳为生境、画境和意境三个步骤。利用山水环境,构筑景观,维护生态,方便游憩,使它符合自然美与生活美的要求,这还只是由“生境”达到“画境”。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融入历史文化的人文要素,园林才会升华到“意境”的高级境界。这样的升华,徐州的彭祖园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中华老寿星
步入彭祖园牌坊,就是福寿大道。一尊彭祖雕像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地站立园林广场中央。仿佛涉过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尧舜时代的民族精英、千古中华的第一寿星蓦然重返人间,似在播撒幸福,传递长生之道。
“福寿” 二字,是人类生活的共同期盼,也是彭祖文化的核心。园里马棚山原来的两座山丘,分别定名“福山”和“寿山”。彭祖园的置景,淋漓尽致地展示福寿二字的意蕴。寿山牌坊和彭祖祠分布在祭拜广场的两侧。彭祖祠堂门上的楹联:“寿星不落垂千古;风范长存播九州。”是由当时年已92岁的著名书法家冯亦吾题赠的。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寻根访祖的华人,前来彭祖祠虔诚祭拜,络绎不绝。
在从东大门至福寿大道和福寿广场,特别选用王羲之、黄庭坚、苏轼、吴昌硕等历代名人的书法所写的“福寿”二字,镌刻路面石上,寓示人们对幸福和长寿的步步以求。彭祖享年八百。他的高寿之谜,是从人文景观的底蕴中揭秘的。在彭祖园里环山丛林构成生态佳境,于茂密丛林之中散布亭台楼阁、奇花异卉。福寿山下的湖泊称“不老潭”,粼粼波光之上的景物:大彭阁、彭祖井、祈福亭、鼎鼐堂、吐纳石、导引台、龙吟舫、观鼎桥内涵都着意于养生、祈福、益寿的字眼,触景生情,仿佛都留有彭祖的踪迹,以及古城历史的最早印记。
《庄子逍遥游》说“称长久者,止于彭祖”,是把彭祖的寿数看作人类生命的极限。彭祖生活在尧舜时代,当时没有文字记载,他的故事全凭口头流传,出于崇敬,添加想象,人物便神化起来。后来文字的追记取自口传,不免渲染神话色彩。高寿的彭祖一生陆续逝去49位妻子、54个子女。至元代,诗人杨少愚还说:“七七鸾弦续未休,韶光八百去如流。” 学者考证八百的年数,当是大彭氏国在历史上存在的年数。彭祖寿高800虽然是个神化数字,但彭祖其人肯定是个高寿的氏族首领。
不老潭岸边,另一位寿星塑像是东汉时代张道陵(公元34-156)。他是道教创始人,据记载的实龄,他享年122岁。从汉光武帝刘秀至汉桓帝刘志,他一生经历了10个皇帝,足见寿命之长久。张道陵身为道教祖师,倡导遵循自然,天人合一。强调“长生之本,惟善为基”,与儒家“仁者寿”的说法不谋而合。他内无贪欲,外无烦扰,净化心灵,有益于人体机能调节,增强免疫抗灾能力,必然高寿。彭祖与张道陵的出现,表明徐州自古以来多有寿星。
观鼎桥钩沉千古往事
不老潭是彭祖园主要景区之一,位于福寿二山以西。南端从俏春园起,向北延伸到至云龙湖溢洪道以南,景区面积70余亩。不老潭南端有一座观鼎桥。那桥是双体结构,从双桥上俯身下望,可见有个浮出水面的宝鼎。其中蕴含的故事,原本发生在徐州城北的秦梁洪,古文献多有记述,汉画像石上也有具体刻画,那是泗水桥上观看秦始皇捞鼎的场面。
不老潭上的观鼎桥,是在巧妙地演绎历史。
古代徐州的秦梁洪、百步洪和吕梁洪,合称为 “古泗三洪”。两千年前,秦始皇来到泗水捞鼎的时候,泗水上就有桥。汉代画像石中有两幅泗水桥的图像特别引人注目:一幅是车马出行的长队,浩浩荡荡通过的独孔大桥,从多辆马车和随从们的长队,足以推测桥拱的跨度之大,令人惊赞古桥的宏伟;另一幅是《秦始皇泗水捞鼎》,桥形被故意简化了,着意突出描绘桥上捞鼎的人群,使用立柱绞索,配合桥下行动奋力打捞的情景,透过桥孔,可以见到宝鼎已经露出水面
鼎,本是远古炊具,自大禹分天下为九州,聚九州之金铸九鼎,才把鼎用作祭器,视为统治天下的权力象征。徐州为华夏九州之一,九鼎其中一鼎代表徐州,战国后期,秦昭王灭周,迁九鼎入秦,据说其中一鼎飞入泗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心要找到失落之鼎,以示皇权煊赫,一统天下。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过彭城(今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怎么会“弗得”呢?《水经注》将它神化了,说是捞鼎露出了水面,“系而行之,未出,龙啮断其系。”寓意失道者寡助,秦始皇得不到神灵保佑,于是泗水的神龙才冒然出水,咬断了绳索,让鼎沉没失踪。这番情景,正是汉代画像石刻《秦始皇泗水捞鼎图》所描绘的故事。
掸落神话尘封,审视历史,铜铸之鼎怎么可能自飞入水呢?实际,周朝亡臣不甘心九鼎落入秦手,携鼎逃亡。东方各诸侯国无力与秦抗衡,深怕引火烧身,不敢收留传国宝器。周臣无奈,只好把鼎沉入泗水。泗水河道当然也不可能冒出龙来,咬断绳索,去按神的意志破坏秦始皇的捞鼎计划。《史记》的记述是真实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封禅之后,专往彭城来泗水捞取周鼎,隆重典礼,派遣千人下水打捞,从河底捞出的石块在两岸堆成了石梁,经清理河底也没找到周鼎,让他有失体面,扫兴而归。“秦梁洪”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揭掉神话面纱,不难发现这些传说和绘画的旨意,都在诅咒秦王朝的统治,给当年轰动华夏的“捞鼎”事件,涂染上浓厚的政治色彩,那是在为亡秦兴汉造成舆论。泗水捞鼎的发生地,在徐州城北。历时两千余年,河流变迁,地貌全非,泗水的这段河漕,后来虽然早已融入了大运河的流程,但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始终沿用“秦梁洪”的地名,且简称“秦洪”,又为秦洪桥、秦洪煤港等定名。当年秦始皇来彭城捞鼎的地方,想必就在附近。
彭祖执鼎做什么
游览彭祖园不老潭,在名人馆前,不老潭东岸,有一尊铜质纪念像:彭祖慈眉善目,美髯飘逸,和蔼可亲地守候在林间。他的身边为什么放置一个大鼎呢?
原来,鼎是远古先民用来煮熟食的炊具。自古有“黄帝制灶、昆吾作陶、彭铿执鼎”的说法。民以食为天,擅长用鼎的彭祖,誉为中华烹饪鼻祖。最早的饣它汤就是彭祖用鼎熬制的。历史记载,彭祖篯铿为尧帝献羹,而受封彭城,创始大彭氏国。他所献的羹,后人称为饣它,古称雉羹,就是屈原《楚辞天问》篇所写的“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的那种高汤,誉为“天下第一羹”。
追溯饮食文化渊源,饣它的发明具有重大意义。远古人类从生吃兽肉到燧人氏的取火熟食,是生活质量的一次飞跃。而“雉羹”的出现,则标志第二次飞跃。它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座里程碑,从此以后的饮食,已经注重营养、滋味和烹调技术,这是至关人类健康长寿的大事。彭祖是中华第一老寿星,高寿是离不开健康饮食的。雉羹的雉,是野鸡。几千年来,雉羹已由野鸡配稷米的煮烧,演变成母鸡配麦仁、着八大味熬制的饣它汤。而鼎早在商周时代也已由炊具演变成祭器。现代饭店熬制饣它汤的炊具挺特别。大锅上安上一圈木围桶,像脖颈似的,所以叫“颈锅”。因大锅异样,民间俗语便把卖饣它汤的饭店叫“饣它锅”,成为一个专用的名词。日前,台湾徐州同乡会的一位老友回家探亲。我约他叙旧,特邀请他到徐州最著名饣它锅用餐。我说,“老兄,多年没喝到饣它汤了吧。” 他倒说:“不,台北的中华路上就有一家饣它锅,挺有名气。饣它汤配锅烙包子跟徐州的一样。生意很好,不止老乡们爱吃,各地的人都爱品尝。”
龙吟舫的建筑艺术
舫,是中国园林特有的船型古典建筑。在北京颐和园、苏州狮子林和南京煦园等经典园林,舫,都是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徐州彭祖园不老潭的水榭,名为“龙吟舫”。远远望去可不就像一艘待发的航船,也是游玩的好去处。
舫,采取建造舱厅或舱楼的艺术法式,司空见惯。舫的内涵,尤其耐人寻思。中国文化人讲究含蓄,西方文化人习惯直白。中国园林的景致,十分看重意境,而西方园林却不把意境当作一回事。西式园林如果有船型建筑,也不会称“舫”,更没有舫的那种文化底蕴。在我国,借用南京煦园石舫的名称,人们通常把舫称为“不系舟”。这个“系”字,是繁体字“繋”的简体字,读“j” 。“繋”的基本意思是约束,不系舟是指不受缆绳控制的船。
不系舟的寓意,丰富而深远:就以不老潭岸边的龙吟舫为例,它是静止的不动的,无须缆绳拴住,但凭游者意念,园中的水该是活的,船该是动的。“不系舟”意味无拘束的航行,游人登临龙吟舫眺望,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便是放飞思想的化静为动。神游随想:那彭祖祠、福寿二山、不老潭的人文景观,能不触动心灵,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那遍布于潭水岸边、樱花丛林的乡贤名人塑像,尊尊栩栩如生的与你不期而遇,能不产生见贤思齐的敬仰?那比比皆是的奇花异卉,枝枝叶叶总关情,又怎能不引发爱绿护绿造绿的思量思想大于主题,对于“不繋”的理解,总会超越舫体的本身。由舫的底蕴领会园林的意境,也就触摸到园林的灵魂。
近年来,徐州名胜征集佳联,为不老潭的龙吟舫和云龙山上的船厅而写,充满意趣的楹联很多。例如:“春波荡漾,放胆休惊三尺浪;意兴飞扬,行舟更借一帆风。”有言道“文学即人学”,楹联作为一种格律文学,也是贵在写人的。面对“春风荡漾”,可以安乐自适,当浪高三尺迎险行船,也须遇变“休惊”,而且还得“放胆”前进,这才无愧于人生的崇高境界。另有从船写到水的楹联:“楼船载覆皆因水;世事兴衰总在人。” “借得东风追大浪;载将春色到彭城。”“舵尾生风行万里;船头无浪钓一竿”,佳句连连,精华之笔,全在意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