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颂中华】董永传说与镇江的渊源

2017年09月21日 16:08:33 | 来源:金山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40.webp (5)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孝子传》,此后三国诗人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史官干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也有相关记载,董永传说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元至顺《镇江志》云:汉董永墓在丹阳延陵,有碑记其事,地名董碑,亦名董坟。明万历年间青阳腔唱本《槐荫记》中说:“董永原籍为丹阳县人”。清光绪《丹阳县志》则曰:丹阳延陵南有望仙桥、董永墓。……有座石拱桥,名叫望仙桥,桥的石板上有深深的脚印。

640.webp (6)

图为传说中的望仙桥

  延陵位于丹阳西南部,因春秋时为吴国延陵季子的封地而得名。相传古时董永卖身葬父,七仙女被其孝行感动,私自下凡在槐荫树下与之结为夫妇,助其织锦还债。玉帝得知,将七仙女捉回。七仙女在天上产子,设法送到人间由董永抚养。逐渐长大的小董永盼母心切,在“望仙桥”上跪了七七四十九天,硬是把石桥板跪出了一对深深的小膝印,但还是未见到母亲,后来在异人鬼谷子的指点下,母子终于相见。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织锦记》、《槐荫记》为蓝本、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黄梅戏《天仙配》,唱遍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各国,“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该传说的有关资料有: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元至顺《镇江志》、明嘉靖顾觉宇唱本《织锦记》、明万历年间青阳腔唱本《槐荫记》、清光绪《丹阳县志》、清末上海槐山房刊本弹词《董永卖身张七姐下凡织锦槐荫记》、黄梅戏《天仙配》、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梅子与丁郎》等。2002年国家邮政总局又在江苏丹阳举行了“董永传说”特种邮票首发活动。

  目前与董永传说的相关遗迹有:望仙桥、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立的《重修望仙桥记》石碑、延陵镇董家村、司徒镇董阁庄村。

640.webp (7)

  董永传说是由汉代真实的孝子故事演化而来,带有孝文化的教化意义和爱情色彩,它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演绎出了孝心感天、下凡结缘、天地同心、母爱子、子盼母的传奇特征,其神奇幻想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情感,歌颂了中华民族忠孝、纯朴、同情、善良等传统美德,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董永传说中的“卖身葬父”还被列为我国的二十四孝之中。其行孝故事被奉为典范,传统的《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讲述了我国历代二十四个孝子在不同遭遇、不同环境下的行孝故事。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儒家认为“孝”是百行之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一,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永传说》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的孝道内容,而且在口耳相传中,由口头文学向书本、向戏剧、向影视拓展,突出反映了民间文学的强劲生命力,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别是对我国民间文学的“行孝”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