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又起,忆当年老南京狂吃百蟹

2017年09月30日 08:35:00 | 来源:南京晨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到九月,螃蟹开始上市了,这时螃蟹黄多油满,“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

  如今南京市场上的螃蟹,多是来自周边固城湖、阳澄湖等地,而地产螃蟹基本濒临灭绝。而在民国时期张通之所著《白门食谱》中,还记载南京西南乡圩的螃蟹肥大异常,而著名文人李瑞清、中医施今墨都对南京的螃蟹钟爱有加。

  西南乡圩蟹 曾是南京特产

民国文人食客喝黄酒吃螃蟹的情景

  才子袁枚定居随园时,写出了记录南京本土饮食的《随园食单》,民国时期南京著名美食家张通之对袁枚非常推崇,为此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取金陵城市乡村,及人家商铺与僧寮酒肆,凡食品出产之佳、烹饪之善,皆采而录之”,最终汇集成《白门食谱》一书。

  《白门食谱》中,张通之列举了南乡米、后湖鲫鱼、笆斗山刀鱼、钟山云雾茶、石城老北瓜等金陵名产,其中就有西南乡圩蟹。据他记载,当时南京西南乡圩滨江带河,鱼虾密集,而圩中稻子收割后留下很多粮食,螃蟹吃得肥大异常,“团脐黄多顶壳,尖脐油亦满腹,煮而食之,最为适口,不一定九月团脐而十月尖也”。

  除了西南乡圩外,莫愁湖也出产螃蟹,同样个大而肥美,只是产量不多,不容易吃到。

  桃叶渡全鹤美酒家

  醉蟹出名

在旧时南京酒家,秋季吃螃蟹是一种时尚

  螃蟹有很多吃法,除了传统的清蒸外,张通之还记录了他见过的几种“另类”吃法。

  第一种是吃醉蟹。挑选个头适中“体魄强健”的螃蟹,用一定量的酒浸泡,待螃蟹“醉醺醺”时再出售,这时蟹肉嫩而鲜,口感极好。做这种醉蟹以桃叶渡全鹤美酒家的手艺最佳。

  第二种是做蟹面。张通之回忆,石坝街有一户姓石的人家,媳妇非常善于烹饪,一日家中老爷突然想吃螃蟹面,媳妇立刻命仆人出城,找到几只螃蟹,用鱼翅合制,味道很好。张通之和石老爷是故交,也吃了一碗,感觉平生都没吃过这么好的面,与市面上卖的味道截然不同。

  有意思的是,当时南京一些大户人家还可以做出假蟹粉。因为螃蟹属于凉性食物,体质差的人不敢吃太多。颜料坊蒋府的主妇用鳜鱼的肉,和鸡子黄,加以姜醋,做成假蟹粉,味道和真的螃蟹没有两样,实在非常神奇。

  南大“校长”李瑞清

  外号“李百蟹”

  

李瑞清酷爱吃蟹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螃蟹是食中精品,鲜中上品。中国很多文人对螃蟹也情有独钟。在近代南京也留下了众多名人吃蟹的趣事,其中以教育家李瑞清和中医施今墨最为人熟知。

  李瑞清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曾出任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监督(校长)。

  李瑞清酷爱吃螃蟹,据说一顿可以吃掉一百只螃蟹,因此有“李百蟹”之称。每逢秋季螃蟹上市,他每天必以螃蟹下酒。相传他每月专门留足购买螃蟹的钱,自己称之为“救命钱”。

  晚年李瑞清寓居上海后,更是开怀大吃,毫无顾忌,以至于因吃蟹而生病。李瑞清去世也和吃螃蟹有关:一日,他让仆人去又新到的阳澄湖闸蟹,结果仆人没能买到,为防李瑞清责骂,他便买了一些死蟹充数,李瑞清也未在意。结果几天后就得了伤寒,不久去世,许多医生认为病因起于吃了死螃蟹。

  名医施今墨的六等“吃蟹经”

名医施今墨除了爱吃蟹,还把螃蟹分了六等

  除了李瑞清外,还有一位名人的食蟹故事也是妙趣横生,他就是民国时期位列京师四大名医的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13岁跟随舅父李可亭学医,悬壶北京,医德高尚,深受信赖。1931年,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施氏出任副馆长。

  这位名震全国的医生也对吃非常在意,尤其爱好吃螃蟹。每年深秋,施今墨都一定要到南方,对外号称是行医,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主要是来南方品尝螃蟹,主要目的地就是南京和苏州。施今墨吃蟹不用姜醋,不喝酒,只要一点酱油就能下肚。

  施今墨不但吃蟹,还把各地的蟹分为六等:一等为湖蟹,阳澄湖、嘉兴湖出产的最佳;二等为江蟹,以芜湖出产的最佳;三等为河蟹,清水河出产的好过浑水河;四等为溪蟹;五等为沟蟹;六等为海蟹。他戏称这些螃蟹由于出生地的不同,就像官场等级,从特任官到芝麻绿豆官,不能混淆。
  (来源/南京晨报,编辑/程梦青)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