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月薪10万+的岗位,居然在一个你没听过的小镇

2017年11月10日 19:39:4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泰州兴化市竹泓镇地处里下河腹部,这里地势低洼,河道纵横,湖荡密布。船,曾是这里的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竹泓人的造船技艺也就从宋代开始传承了千百年。不过现代交通工具兴起后,谁还会用木船呢?但兴化竹泓镇却把木船挂上了互联网的风帆,乘风破浪,把产业做得风生水起。

  威尼斯的贡多拉

  上面这张照片中的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水城威尼斯的标志之一,有“水上奔驰”之称的“贡多拉”。但又有谁知道,现在在威尼斯水面上行驶的“贡多拉”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江苏兴化市一个叫竹泓的小镇。

  远销威尼斯的竹泓镇造的“贡多拉”

  古镇历史

  竹泓镇地处里下河腹部的江苏省兴化市,近几年,因在木船制造业上的异军突起而声名远播。这里出产的各类木船,不仅占据着我国木船制造业60%~70%的市场份额,还远销海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木船制造的高超技艺。

  木船之乡 

  竹泓地势低洼,历史上饱受水患之苦。 “隔河千里远,出门便用船”,船自然成了水乡人家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随之而起的造船业也被精明的竹泓人经营得如火如荼。竹泓的造船业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一走进竹泓木船产业文化园,我们便立即被浸润在在了船文化之中。

  形形色色的各类木船

  从郑和时代的远洋船只,到现在常见的乌篷船、游船、画舫、龙舟甚至远销水城威尼斯的“贡多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仿佛是走进了一座“木船博物馆”。

  画舫

  按1:4比例制作的郑和下西洋木船

  乌篷船

  文化传承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悠扬的古风在这里回荡,千年的技艺和文明在这里被传承和弘扬。竹泓人坚守这祖祖辈辈手工造船的工匠精神,一丝不苟。船身上的每个细节都承载着文化,熔铸着匠心。

  每条木船,每处细节都是纯手工打造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镇申报的“木船制造工艺”项目一举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上榜,成为兴化市首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

  第六代传统造船技艺传承人周永干(中)接受记者采访

  周永干介绍说:整个木船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工序多,工艺难度大,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破料、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造船师傅的眼光和经验。现在,专业从事此项工作的木工匠人已不足80人,这项百年传统工艺制作,已经面临着随时消亡的危险,急需保护抢救。

  小木船上网冲浪下西洋

  一方面,周永干等“老师傅”在坚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造船技艺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竹泓的年轻人大胆开拓创新,将竹泓的小木船“搬”上了互联网,远销欧美日等海外市场,真正实现了让竹泓的小木船漂洋过海下西洋。

  苏航木业董事长丁松

  丁松,1988年出生,父亲做家具生意,原本可以轻松做个富二代,却对造船卖船有着浓厚兴趣,硬是带着一群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用短短一年时间,通过“互联网+”与产业相融合,把兴化竹泓木船产销量从每年四五千万元推过亿元大关,木船产品从10多种扩大到70多种。他的这个团队的平均年纪27岁,平均月工资10万+。

  苏航木业互联网销售团队

  楚风木船厂董事长周永才

  楚风木船厂也是互联网创业的受益者,他们介绍说: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依靠由年轻人组成的销售团队,竹泓木船获得了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以及日本、荷兰、德国、柬埔寨、新西兰等国的大量订单,产量和销售额在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实现了飞跃。繁荣的造船业也有效拉动了当地就业,带动了当地人民增收,船厂师傅的年薪普遍超过10万元。竹泓木船已成为竹泓镇的一张名片,而造船工匠们则成了民族记忆的守护者。

  (来源:江苏财经广播 记者/苏晓春、王敏、潘华东  编辑/玉婷)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