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最近最热的一部电影,莫过于《芳华》了,这部电影把人们带回那些最质朴、最纯真的话题当中,有关青春、有关爱、有关人性……与此同时,一个特殊的时代记忆也再次引入人们的脑海——文工团。
在南京,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风风雨雨走过了62年的辉煌历程,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就像一座历练人生的大熔炉,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战士和军队艺术家。它就是古城南京紫金山脚下的卫岗55号大院——南京前线文工团。
芳华几许
还记得那些从前线歌舞团走出的明星吗?
前线文工团,在南京曾经轰动一时,无人不晓。从前线歌舞团中更是走出了众多明星。
1984年,毛阿敏加入南京前线歌舞团。第二年就荣获了江苏省青年歌手声乐大奖赛的一等奖,同年又在全军的声乐比赛中获奖,从此,开始了她的巨星之路。
梅婷从小就很喜欢跳舞,1982年考取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后苦练基本功,12岁以舞蹈特长生资格保送到南京市第一中学。1988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前线歌舞团 。1993年毕业后进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
侯勇,1987年,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话剧表演专业。1989年毕业考入前线话剧团,原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副团长。因在电视剧《大染坊》中的精彩演出,获得2004年第2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表演艺术奖男演员奖、最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男演员奖,第2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三项大奖。
朱虹,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歌手,国家一级演员。演唱的《潇洒女兵》《老兵》《不要问为什么》《军嫂》等歌曲在部队广为流传。
正是这个培育了我们心中"女神"的文工团,尽管已经撤编,却承载了无数人最美的记忆。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大院里有个“小三队”……
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简称:前线文工团)前身为新四军军部战地服务团和所属部队中的“前线”、“抗敌”、“拂晓”、“淮南大众”等剧团。1955年5月1日,国防部正式将之命名为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受到“文革”影响,前线歌舞团大批的老同志复转离团,人员处在严重的青黄不接之际。1969年军区党委决定,调回部分业务骨干,同时在华东地区招收新生力量,将原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前线歌剧团整编为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1969年末的冬天,李兰、王兰、森晓凤、赵丽丽、高毅凤、杨艳萍、殷莎莎、曲根娣、王莉、许云久、汤稚荃等10多名姑娘作为整编重组后的第一批舞蹈学员走进了卫岗大院,和当年从上海等地招收的歌队、乐队的学员一起组成了“新兵排”。
为了补充更多的新生力量,1970年春,前线文工团招生组分赴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招收舞蹈学员。同年的8、9月份,40多名天真烂漫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分别从东海之滨、黄山山麓、淮河两岸、苏北平原、扬子江畔……集结到金陵古城的钟山脚下——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
当时,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队下属一队(话剧队)、二队(歌舞队),四十多颗舞蹈幼苗组成了一支学员队,老同志们都亲切的称之为“小三队”,小三队又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男大班”和“男小班”“女大班”和“女小班”。
一个月的新兵入伍教育后,小兵们终于穿上了绿军装,有的战友因个头太小军装还需特制,“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小三队的学员们雄赳赳气昂昂行走在卫岗大院里,荒凉寂静的卫岗大院因为有了这批小文艺兵的到来而从此生气勃勃。从此,小三队开始了正规严格的专业舞蹈训练和政治文化的学习……
就这样,渐渐的,小三队变成了全国闻名的专业文艺团体。前线文工团的名字也越来越响。
“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文工团走出个军旅剧作家
到了九十年代期间,前线歌舞团演出了全国轰动的《虎踞钟山》,创造了文工团史上的新辉煌。而当初任南京前线歌舞团、前线话剧团政治处主任和政委的侯大康正是这部剧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想起当年第一次见到文工团的画面,侯大康感触颇深。“大军区文工团到我们学校来慰问,在学校的林阴大道上,和文工团的队伍迎面相遇。他们一个个清纯、漂亮、潇洒、威武,纪律严明,军容整肃,让人羡慕。
“当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队伍从身边走过,竟然闻不到一点粉脂气。这是后来我经常说的:文工团员虽然让人感觉如天之骄子高不可攀,但却非常朴实、非常清朗。”
就是这一面之缘让侯大康与文工团的缘分再也解不开。1993年侯大康被任命为歌舞团政治处主任,1996年任前线话剧团政委,一直到1999年提升为副师职领导,离开文工团。
“在文工团这些年我的体会太深了,酸甜苦辣都有,人生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在我的一生中,文工团的经历极其重要又极其多彩。”到外地任职后,侯大康创作了中篇小说《舅舅的一段革命经历》,长篇小说《战地浪漫曲》《战地文工团》都大获成功。
而刚刚上映的《芳华》,也让侯大康心潮澎湃,“《芳华》记录了一代人的青春。我的青春岁月,也是留在了文工团。这段青春岁月和青春经历,让人刻骨铭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我苏网综合自现代快报 春芽子微信公众号 编辑/杨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