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头堡(杨廷宝设计)
南京瞻园(刘敦桢设计)
南京地质博物馆(童寯设计)
中国建筑四杰 三位南京任教
看到这些建筑,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这些杰作正是出自中国建筑四杰中三杰的手笔。中国建筑四杰是指建筑业四大杰出人物,分别是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和童寯。
除了北京的梁思成,其他三位最后都留在了南京工作和生活,他们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
杨廷宝,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杨廷宝)
童寯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对教育赤诚之心感人至深。从1944年起一直在中央大学建筑系(后为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兼职任教。
他认为"建设我们这样大国,仅靠几个建筑师不行,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成千上万的建筑师。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对建筑有科学的认识"。在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培养出一大批建设人才,许多人成为教授、学者以及著名的建筑师。
(童寯)
刘敦桢,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
(刘敦桢)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三位在南京任教的建筑大师,他们将毕生的经历投入到了建筑学的研究以及对下一代建筑人才的培养之中。如果要问,他们设计了那么多精妙的建筑,那么他们自己的家会是怎样的呢?你肯定会说一定是大手笔的建筑。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位建筑大师,其中两位建了“成贤小筑”和“陋室”,还有一位甚至连自己的房产都没有。
1946年杨廷宝在成贤街104号建成了“成贤小筑”。这处居所前后只用了两个多月,与大师动辄浩大的建筑项目相比,只能算是小品了,所以取名“成贤小筑”。
别看只是小品,但是杨廷宝非常注重设计中的生活细节。比如,门把手、门锁的高度、桌椅的高度和电灯开关的布置等,都很讲究,追求人性化设计,体现了这位建筑大师一生建筑理念的缩影:简洁明朗,朴素实用。
文昌巷52号,有一座老式的普通清水墙建筑,四四方方,从正面望过去,丝毫没有任何设计过的痕迹。如果不是中间有一道门,它更像是一面水泥墙。而这就是童寯在南京的家——“陋室”。
起居室按空间起落划为两区,客厅东墙没有用任何涂料,独具匠心地保持着方砖砌成的红色清水墙,有一点类似现代家庭装潢的背景墙。设计的时候,为了节省空间,壁柜、壁橱和壁书架全部都是嵌入式的,与如今的小户型设计如出一辙。
刘敦桢一生淡泊名利,在东南大学工作期间,勤勤恳恳,严谨治学,一直居住在东南大学的宿舍里,并没有在南京购置任何房产。
“大师”之间的友谊
三位建筑大师同在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任教,他们之间不仅没有“文人相轻”,反倒是很好的朋友。梁思成和他们都是极好的朋友,曾笑称三人为南京工学院(后为东南大学)的“赫赫大将”,并说:“三位相处甚笃,互相敬重,这是南工建筑系越办越好的原因。”
(梁思成)
他们的后代回忆,三人私交深厚,但平时往来不多,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三人,刘敦桢以学术研究为主;童寯既能设计,又会著书;杨廷宝则设计超强。杨廷宝常常对子女们说,自己很羡慕刘先生和童先生会写书,可惜自己只会搞设计,书写不好。
(来源:南京壹条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