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讲台回归故土 苏州姑娘柔弱双手造出御窑金砖

2018年05月16日 14:15:26 | 来源:新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青瓦灰墙,布衣姑娘,徘徊在“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金砖旁。离开熟悉的三尺讲台已有十年,从校园回归故土,丢掉粉笔头、捡起粘黄土,那个秀气的苏州姑娘如今已是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

  “玩”曾是少年金瑾最大的梦想,她想长大后做个导游,遍览祖国大好河山,而不是守着故土的这块方寸之地揉黄泥、制金砖。别人的小学,只是读书玩耍,金瑾在父母身边学制青瓦;别人的中学,在做关于青春的梦,金瑾已在父亲的指导下探索古法金砖的制作奥秘。这原本不是她想要的,青年金瑾当时能跨出的最远距离,只是离开故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金瑾在车间检查金砖的阴干情况

  2006年,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苏州地方的一张名片,金瑾所在的相城区也启动了陆慕古御窑保护工程,建成了御窑金砖博物馆。泥料是制出好砖的先决条件,为了发掘合适的泥料,金瑾的父亲金梅泉踏遍了苏州城外的每一个建筑工地。与此同时,老金思量最多的还是谁来当他的技艺传承人。作了两年多的思想工作,2008年,他终于说服女儿金瑾放弃了安稳的教师工作。

  “我们苏州御窑砖瓦厂作为非遗的保护责任单位,我爸爸和我作为传承人,就觉得有这样一个责任和义务,要把古法金砖的制作技艺复原出来。”金瑾的想法很朴实,既然决心继承这份技艺,就要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金瑾给工友介绍沥浆的注意事项

  练泥是金砖制作的第一大关键工序,也是它与普通砖瓦烧造的主要差别所在。普通造砖虽然也需要掘地、验土和辨色,但并不需要金砖取土过程中的筛选和细磨工序,也不需要练泥过程中的澄浆和晾干技艺,只需将数头牛赶入土堆,踏成稠泥。

  “制作成功一块金砖,我需要揉的泥团要有二三十块,很可能我好多天一直在重复做这个看似比较简单的、机械的事情,所以很多想做学徒的人可能会耐不住寂寞。”金瑾认为,制作金砖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但必须要做到“精细、反复”。

金瑾通过撞摔泥团来挤压泥坯中的空气

  这道工序就是“揉泥”,一块七八斤的泥坯在金瑾柔弱的双手下绽开成一朵美丽的黄花。经过澄、滤、晾、晞、勒、踏六道工序,才能练就出给金砖制坯的泥料。等泥料练到半湿半干时,再进行无数次的翻、捣、摔、揉,让泥中的粘性与砂性达到最融合、最滋润的程度。

  金瑾暂时停下手头的活计,指着手腕处说:“现在我们了解到的,包括我们自己设想的机械设备,它揉泥的角度都不是多角度的,是比较简单的,要么上下,要么左右。而我们是一个多维的角度,全方位的、360度的角度。一天揉泥下来,这个手到了晚上可能连筷子都握不住,这个地方会发抖。”

金瑾在制坯车间揉泥,揉开的泥团仿佛一朵绽开的花儿

  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达29道,全要靠手工,而且环环紧扣,一道工序不达标,前功尽弃。金瑾认为御窑金砖的制作必须“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

  “我们在试验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制作金砖的每个步骤和一年中的24节气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必须将每一道制作工序,都与节气的转换、空气湿度的变化以及火功水能的相济等自然规律进行最精细的契合。”金瑾不允许揉泥的过程中出现任何气泡,她将揉好的泥团切开检查,不行就继续揉,揉好了再切开检查,如此反复了三四遍。

  金瑾向工友介绍揉泥的注意事项

  御窑金砖的制作有点与众不同,它的生产周期很长,古法金砖烧制过程需要约130天的时间,而且每个月使用的燃料也不一样,第一个月用砻糠,第二个月用木材,第三个月用稻草,第四个月用树枝。至于普通青瓦的烧制,一般历时50天左右,它在整个烧制过程中需要的燃料只有一种——砻糠。

  “我们的老烧窑师傅很厉害,手在窑顶这样一测,大概温度他就知道是几度。”金瑾语带骄傲地说道。目前,她的砖厂完全是靠人工来控制窑温的,现在的成品率一般是在20%—30%左右,30%就已是很高的成品率。

工人给正在熊熊燃烧的砖窑增添燃料砻糠

  金瑾介绍,历来古法金砖的成品率一向很低,据史料记载,它往往“十不得其二”,十块金砖里面可能找不到一两块好的,有的时候甚至是整窑都报废。

  “一百多年了,它这个工艺跟我们做普通的民用青砖的工艺有类似的地方,然后再听我们的老人们口口相传,有这样一定基础的积累,再加上我们找到的大量的史料,整理出来了以前做金砖的那些工艺。有了理论的支撑,然后我们再进行实践,反复的试验。”正是“金砖不怕火来炼”,金瑾也不记得自己烧坏了多少青砖,才与自己的传承团队研制出货真价实的古法金砖。

  2015年,严格遵循古法重制的金砖送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国家陶瓷质量监测中心,与乾隆二年款的古金砖碎片进行比照,结果是基本成功;2016年2月送故宫博物院再次检测,结果是无论外观色泽和平整度都已达古金砖标准。

待砖窑里烧出黑烟后,这一道工序才算结束

  夏日的午后,匆忙吃完午饭的烧窑工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正午十二点,他们从窑洞后狭小的缝隙里钻了进去,一个个身影熟练地鱼贯而入。

正午时,烧窑工人在厂房里小憩休息

  金瑾认为,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与其他非遗的传承不一样,它存在长度、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如果单靠传承人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御窑金砖的制作这件事情的。

  现如今,金瑾他们成立了一个古法重制金砖的小组,有10个人组成,其中有非遗的传承人,有掌握着每一个环节独特技艺的老师傅,有文化学者,其中不乏年轻人。“我们分工合作、互相沟通,我觉得这种梯队式的传承方式能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可能会让非遗传承的道路越走越宽。”她说道。

  将阴干后的砖坯装窑也大有讲究,砖的堆垛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须有专人指导和有经验的窑工操作。通常,烧造时,金砖堆叠在窑中间,四周配以其他普通散砖。

工人们通过传送带运输沉重的金砖

  就是这些重达一百三四十斤金砖,也无法依靠单个工人运送进去。只能三五工人齐心协力,借助传送带将这些珍贵的金砖运送到位。御窑金砖的每道制作工序都在强调团队的力量。

窑洞里的温度远高于室外温度,穿着短袖的工人大汗淋漓

  在明代,金砖就被称作细料方砖,它要经过8个流程,29道工序,其制坯程序之细,烧造技艺之精,用工费力之多,生产周期之长,标准要求之高,加上成品率之低,使得这种看似与普通青砖无异的细料方砖,工艺精细相当悬殊,这种差异让人吃惊,却也正是御窑金砖的工艺价值所在。

进窑烧制的金砖摆放也很讲究

金瑾向工友介绍品质较好的金砖具备哪些特征

  金瑾认为,御窑金砖的整个制作过程应该是最能体现现在比较提倡的“工匠精神”的。“做砖还是要凭自己的责任心,因为你根本就看不到断面里的情况,金砖的美是含藏在内的,只看外表很难发现它震撼人心的那一面。”金瑾说道。在金砖的打磨过程中,在它进窑烧制的过程中,精极细至,体现的都是一种水磨功夫,真可谓“一朴含藏万丽”。

  来源/新华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