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很有意思,明明是差不多的东西,却因细微的差别和地域性被称作不同的名字。
就比如我们吃的馄饨,在四川人口中是抄手,在福建人口中是扁食,在香港人口中便是云吞。
(@网络)
小笼包也一样,在苏南、上海、浙江一带习惯叫做小笼馒头,南京及北方一带更爱叫它灌汤包,四川、广东等地又叫做小笼包子。
(@网络)
小笼包源于北宋京城开封的灌汤包,南宋时在江南承传、发展和演变而成。
发展至今,哪怕是隔壁城市,所流行的口味都不太相同。
常州小笼馒头常州的小笼馒头是我迄今为止吃过的最实诚的,皮不是最薄的,汤汁不是最充盈的,馅却一定是最大最紧实的。
常州的小笼卤汁丰富、肉馅鲜嫩,口味更注重“鲜”字。
会吃的人应该辅以老陈醋和嫩姜丝,风味更佳。一口下去连皮带馅,猛吸一口卤汁,满足得不得了。再让老陈醋充分浸润整个包体,一口吞下,脑子里噼里啪啦开始放烟花,鲜极!
(@常州银丝面馆)
普通小笼已经足够美味,若是加点蟹黄,那就更加不得了了,咱们老百姓真的很懂吃!
配碗豆腐汤,不要太完美。
但常州的小笼馒头太实在了,吃不了几个就饱了。停下筷子多半是撑的,而不是腻的。
在这些地方你能吃到常州小笼馒头:
迎桂馒头(连锁,各区都有)
银丝面馆(连锁,各区都有)
三鲜美食城(清凉西路九洲新世界花苑22-38号商铺;县直街3号;广化街204号)
英杰点心店(光华路国泰名都10-11商铺)
东青馒头店(东青一号线)
六角亭包子铺(牌楼巷53号)
无锡小笼馒头
同样被称作小笼馒头,味道却大不一样。
无锡的小笼包以皮薄卤多、口味鲜甜而誉遍沪、宁、杭一带,具有“夹起不破皮,翻身不漏底,一吮满口卤,味鲜不油腻”的特色。
皮薄,晶莹剔透,能看到里面的卤汁在流动。
在鲜肉馅心中加入熬熟的蟹粉与蟹黄油,就是蟹粉小笼包了。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
先咬一小口,甜甜的卤汁流进嘴里,划过喉舌,淌进胃中,令人愉悦。
再蘸点陈醋吞下,满足。
嗜甜的朋友爱死了这一口小笼的味道,但不偏爱甜味的朋友吃多几个便会觉得腻了。
无锡小笼馒头就该配开洋小馄饨,一甜一鲜,搭配吃绝不无聊。
在这些地方你能吃到无锡小笼馒头:
無夕(通江中路598号江南环球港B1层)
忆秦园(兰陵北路九洲新世界广场负一楼)
无锡小笼(常武北路1-58号)
同兴记(清潭店:清潭院街1楼3-139室)
南京汤包南京人的口味很杂,但总体还是偏淮扬菜系。就拿小笼包来说,南京人普遍称之为汤包。
南京人口味重的很,吃碗小馄饨老板都要问一句:阿要辣油啊?
那么南京风味的汤包,就绝对不会是甜的。口味和常州小笼倒是有几分相似,也蛮符合本地人的口味。
但个头不如本地小笼大,肉馅量也相对轻盈,完全可以一口一个,一人吃一笼完全没有问题。
蘸醋再来点儿辣油,真的很销魂。
要说吃南京汤包要配什么,那当然是鸭血粉丝汤啊!要不然,糖芋苗也是不错的!
(@网络)
在这些地方你能吃到南京汤包:
鸡鸣汤包(府琛商务广场1-49号)
南京老杨汤包店(勤业新村84幢102室)
炎炎夏日外出如蒸笼,不如在空调下吃屉小笼。
常州VS无锡VS南京的小笼,你更偏爱哪座城哪一家的呢?
(来源:做嗲 编辑/马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