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近期,网约车司机恶性犯罪事件牵动公众神经。昨天,就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在服务过程中的犯罪情况,最高人民法院提供了一份司法大数据报告,由此引发"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究竟哪种更安全?"的热议。
大数据统计:网约车案发率低于出租车
据统计,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被告人为网约车司机,并且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犯罪的案件量不足20件,司机每万人案发率为0.048,而传统出租车司机的案件量为170多件,每万人案发率为0.627,传统出租车司机案发率约为网约车的13倍。
两类司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实施的犯罪种类也略有区别。在由网约车司机实施的犯罪中,故意伤害罪以38.89%占比最高,其次为交通肇事罪、强奸罪和强制猥亵罪。而由传统出租车司机实施的犯罪,占比最高的罪名也是故意伤害罪,为27.43%,其次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交通肇事罪,盗窃罪,危险驾驶罪,强奸罪等。
从作案时间来看,夜间时段是作案高峰时段,网络约车司机50%案件发生在该时段,传统出租车司机也有近三成案件发生在晚上。
北京市高朋(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丁楚潇对该大数据分析后表示:“报告显示,网络约车司机多发故意伤害罪,占比约四成;传统出租车司机暴力犯罪和涉毒犯罪占比高,合计占比超43%。”
大数据还对犯罪诱因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两类司机与乘客发生口角的首要原因为车费。法律人士提醒,乘客避免正面冲突,做好证据保存,就可有效规避犯罪事件发生。丁楚潇律师建议:“如果乘客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和司机起正面冲突是最好的选择,可以保留录音、录像、照片等证据,及时向主管部门投诉或是警方报案。尤其是要自觉抵制‘黑车’,否则安全得不到保障,遭遇事故理赔难。”
不能"一棒子打死" 重在堵住安全漏洞
针对"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究竟哪种更安全"的争论,法律界人士认为,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网约车司机都有犯罪的可能,大数据出台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查找犯罪原因,找到并反思管理漏洞,从而完善更加合理的安全制度。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与各平台对接车辆和驾驶员信息、派单和运价机制、运营情况等数据,推广安装车载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加强监管,提升百姓的出行安全度。
此外,对消费者来说,不管是乘坐传统出租车、还是网约车,安全防范一定要牢记。比如:尽量不要去人少偏僻的地方、要求司机走照明能见度好和行人车辆较多的地段、深夜打车最好结伴出行而不要单身、上车前尽量给家人或朋友打电话以及截屏转发车辆信息、上车后坐在后排而不要坐副驾位置、注意行车路线而不要一直玩手机或睡觉、不要与陌生人拼车、一旦突发状况可以使用车座枕头或随身钥匙做防身武器、并立即报警或求助。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黎明 编辑/肖瑜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