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小巷
有的在时间变幻中驻守原地
带着旧日安好
有的在时代潮流中与时俱进
带着现世安稳
树叶搭建起的天然隧道
大儒巷位于临顿路南段东侧,东起平江路,西至临顿路。 东西两端连着苏州两个最繁荣之地——观前街和平江路。观前街繁华喧嚣,平江路文艺小资,两处来来往往许多游客,但连接这两处的大儒巷却甚少有人注意。
苏州的巷子取名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颇有讲究,有以人名直接命名的,有以官职命名的,还有许多以桥梁、传说等命名的。大儒巷这名字一听,便知道有渊源。
大儒巷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树巷"。清康熙《苏州府志》云:“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王敬臣,字以道,号少卿。万历中,受荐国子监博士,辞而不就。王敬臣的学说以“慎独”为先,在家开馆讲学,先后收有门生四百余人,桃李满天下,是个极具风采的人物。
大儒巷的地面早已是水泥铺路,开阔又干净,两边的房屋整齐而各具特色。午后漫步其中,遮天蔽日的树叶像是搭起的天然隧道,阳光透过缝隙投下斑驳阴影,路上,有住户交谈,有游人拍照,显得幽静而热闹。
烟火气息与小资情调
巷如其名,大儒巷的气质大气包容。从临顿路的巷口拐入,会发现巷子里民居与商店结合的很好,没有过分喧嚣的繁华,有的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的从容情调。
巷口处是姑苏区少年宫,下课时间,孩子们陆陆续续从门口出来,叽叽喳喳,给巷子带来别样的生机。
大儒巷8号原为德邻堂吴宅,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厅后有徐葆光题“松苞竹茂”砖雕门楼及贴砖影壁。如今这里是修锁小店,主人许是在午睡,大门敞开着,梁架古朴,一串串钥匙和生活杂物就这样大喇喇地摆在厅前。钥匙架上还有用油漆写上的“专修各种锁”几个大字,新奇又古朴。
再往前走,就是巷内有名的古昭庆寺了。民国《吴县志》载:“宋端平元年,万户姚八郎舍宅建寺。明嘉靖时申时行建观音殿,崇祯间里人郑氏修葺。清康熙五十二年,里人金廷集资重建”。清末起用作小学校舍。
如今这里是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每天都有评弹博物馆的专业书场。前厅书“鸿儒昭庆”四字,从前厅进去,有鸿儒书房,红漆黑瓦,端正气派。右手边还有儿童阅览室,搬一张小板凳,拿一本书,安静宜人。
随着导视牌从右手边转入回廊,已经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红布帘虽然挡住了视线,但仔细听,能听到里面说书人似乎正说到精彩处,声量忽高忽低。门口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四个热水瓶,应该是为里面的听众添茶用。
想赶场的小伙伴们看这里↓
大儒巷里面藏着许多名人古宅,近代黄河治理专家潘镒芬故居就坐落于此。潘镒芬,苏州人,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被尊称为“潘圣人”。故居又名端善堂,是他的出生和终老之所。
大儒巷除了这些遗留下来的古宅痕迹,与别的灰扑扑的巷子不同的是那一溜新入驻的小店。巷口处的这家“十三不靠”,光听名字,云里雾里,经同行的介绍,原来是一家颇有名气的打边炉店,店面虽然不大,但价格实惠,锅底清爽,大冬天的大家围在一起,吃上一次热腾腾的火锅应该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小巷内也不乏咖啡店、小茶馆、小酒吧等,每个都带着文艺小清新范儿,门头按着主人的想法设计得各不相同,一看就是花了一番小心思的,来这里,约上三五好友,喝喝咖啡,聊聊天,讲讲最近的心情际遇,再好不过了。
画风突变分界线
划重点!你想吃蟹壳黄吗
最近大家
有没有被一部美食纪录片圈粉
只能在吃饭的时候观看
否则一看就饿饿饿
对,小i说的就是那部豆瓣评分9.3
每帧画面都诱人无比的《风味人间》
上周播出的一集里提到的蟹壳黄
就藏在大儒巷里
张爱玲的《小团圆》中有一段蟹壳黄的描述:“这天晚上在月下去买蟹壳黄,穿着件紧窄的紫花布短旗袍,直柳柳的身子,半卷的长发。”在文学作品的笔下,给蟹壳黄增添一份浪漫色彩。
小i到时,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前面的客人拎着一大袋刚走,后面的就只能等下一炉的蟹壳黄新鲜出炉。说起这家店也是小有名气,不少老苏州都知道,这个小小的小吃,上了电视,吸引了一批慕名而来的顾客。
蟹壳黄与螃蟹可没有关系,它原本是种包馅的小酥饼,因为油酥做成的酥皮在炉中一烤,便整个隆起,像是一个倒扣的蟹壳,所以便叫它蟹壳黄。
蟹壳黄和大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饼皮,面团里包入油酥,反复擀卷,层层起酥,一口咬上去,香浓酥脆,据老板娘介绍,蟹壳黄的饼皮至少得有20层。
好不容易买到了,小i迫不及待的先尝尝鲜。蟹壳黄如今有8种口味,葱油、红豆、椒盐梅干菜等,各有各的特色,每个口味都十分受欢迎。
葱油味的是用自己制的猪油做的,葱香和芝麻香融合,叫人欲罢不能。芝麻糖是最常见的口味,刚出炉的蟹壳黄热乎乎的,还有些烫手,酥脆的外皮裹着芝麻味的白糖,白糖晶莹剔透,甜味刚好,能甜到你的心里,又不会显得腻味。
还有红豆沙馅和肉松馅料的,要想吃到口味这么丰富的蟹壳黄,大儒巷的这家小店是独一份了。
要是你逛累了观前街,不妨转个弯,来这里歇歇脚,饮饮茶,吃个蟹壳黄,真真是美事一桩!
大儒巷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南显子巷与南石子街交叉口南150米
(来源:苏州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