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宝应县淮剧团演员徐新华,结束了自己10年的剧团生涯,来到大丰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工作。当时大丰文化部门的负责人非常高兴,因为“终于有一个专业的人来了”。该负责人的高兴是有理由的,当时正值盐城戏剧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81年,江苏省淮剧团和阜宁组队,进京参加全国戏剧汇演,《打碗记》获得了一等奖,《一字值千金》获二等奖。盐城地区也获得“小戏之乡”的美誉。1982年,盐城地区组织大戏汇演,8个县一共输送了13台大戏。除了京剧团的一台古装戏《虎山行》之外,其余的都是现代戏。一时之间,盐城又有了“现代戏之乡”“大戏之乡”的称号。
1985年,贺寿光、徐恒斌、宋泽夫编写的《奇婚记》,一举获得了全国七个一等奖,成为盐城戏剧扬名全国舞台的标志。1985年之后,又是连续四年的大戏汇演。1986年,首届江苏省淮剧节在盐城举办。1989年,一部由冯国才和陈明编写的叫做《鸡毛蒜皮》的淮剧,首次出现在舞台。到了1994年全国南北片戏曲汇演的时候,《鸡毛蒜皮》一举获得一等奖,并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若干奖项,几乎拿了个“大满贯”。1995年,省淮剧团排演的《太阳花》大获成功,演员梁国英凭此获得盐城历史上第一个“梅花奖”。
自1986年起,市政府与省文化厅联合举办江苏省淮剧节,借此推出优秀淮剧作品和编导演人才。在1998年的第三届淮剧节,市淮剧团推出了颇受好评的《来顺组长》,该剧编剧陈明借此确立了他独特的“三小题材”创作特征。《来顺组长》后改名为《十品村官》,进京演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同样在第三届淮剧节上,从南京大学戏剧进修班学成归来的徐新华创作的淮剧《路魂》脱颖而出。
“在南京大学进修的那几年,对我的整个戏剧创作理念具有颠覆性的效果。回来之后,我着手排了许多小戏,编导演都参与。但在第三届淮剧节上,陈明的《来顺组长》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戏可以这样创作。”徐新华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和陈明的剧作风格完全不同,但依然十分佩服。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盐城文化的第一个高潮是由戏剧引领的,那么公共文化领域的发力,则起始于1995年。那一年,盐城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先进市。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截至2017年底,全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6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92%,位居全省第8位。
市区先后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盐城图书馆、广播电视塔、江苏淮剧博物馆、盐城博物馆等场所,基本实现“三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市、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目前共有全国文化先进县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6个,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级示范区4个、镇级示范区17个。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9个、一级图书馆9个。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29家,达到省级星级评比标准95家,占73%。达标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68个,占总数44%。
2006年,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盐城市东台的“董永传说”入列其中,随后淮剧、建湖杂技也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截至目前,盐城市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东台发绣、海盐晒制技艺等2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先后公布了四批91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15名;市、县两级都挂牌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全市建成非遗展示场馆(厅)13个。
在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方面,盐城市文化部门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保单位18个、市保单位70个、省级文化保护区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现有各类文物40213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3件(套)、二级文物168件(套)、三级文物798件(套)。2015年,市博物馆参与考古发掘的东台蒋庄良渚文化遗址,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何为公众提供优良的文化产品,成了文化部门的当务之急。2013年4月23日,首届“盐渎风”全民读书月启动,全民阅读活动成了盐城市文化活动中新的亮点。盐城市图书馆馆长戈建虎告诉记者,全民阅读活动最难的是如何发动和推广。盐城市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阵地,第一年组织几十场活动,部分单位主动参与其中。而今年,仅盐城市图书馆就组织了五百多场各类读书活动,形成了县市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在此之前,我们盐城市的阅读组织数量非常少,但现在已经有了60多家有规模、有影响力且定期组织活动的阅读朗诵组织。”戈建虎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盐城市年均组织各级各类读书活动 100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4%,连续3年在苏北位居第一,盐城荣获江苏省首批“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市”称号,系苏北唯一一家。全市建有图书馆分馆809家,农家书屋2443家,全部实现与市、县(市、区)级图书馆通借通还。倡议发起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阅读联盟,牵头成立沿海城市全民阅读联盟。“盐渎风”盐城市读书节活动连续两次获得团中央表彰。“天天悦读1+X”全民阅读服务模式获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并在全省推广。
同样在2013年,由江苏省杂技团排演的杂技音乐剧《猴·西游记》破天荒地受邀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连演27场,打破了此前该艺术中心莎士比亚剧的演出记录。一场演出的成功,往往能带动一个行当。此后,无论是江苏省杂技团还是射阳杂技团,都拿出了令人耀眼的舞台精品。
2011年,徐新华调入盐城市剧目室。此时随着电视、电脑、网络的全面普及,淮剧反而遭遇了观众危机。如何与影视争资源,如何培养新一代的观众,成了淮剧最大的挑战。危急时刻,淮剧人迎难而上。2011年的省第六届淮剧节中,省淮依据经典《吴汉三杀》改编《王玉莲》并大获成功。该剧后来再度深加工为《宝剑记》,显得更加文人化、精致化。与此同时,市淮依然延续着“我写我戏、我走我路、我为我民”的创作传统,自《十品村官》获得了曹禺戏剧文学奖后,陈明的另一部现代戏《半车老师》,同样进京参加“十八大”献演,备受好评。
2016年,由省淮剧团排演、徐新华编剧的现代淮剧《小镇》获得国家第十五届“文华大奖”,主演陈明矿获得“梅花奖”;隔一年,在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上,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菜籽花开》摘得江苏省“文华大奖”,陈明、王雷等分别荣获文华编剧奖、文华表演奖。值得欣喜的是,无论是省淮剧团还是市淮剧团,都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2017年,省淮剧团排演的《小城》、市淮剧团排演的《送你过江》精彩亮相,继续为观众提供精彩的现代淮剧。他们的努力,成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盐城文化的缩影。从小天地到大舞台,盐城文化一路攀登一路前行。
(来源:盐阜大众报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