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南京长江大桥 连北京人上海人都该对它说声谢谢

2018年12月29日 09:41:1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专稿 (记者/王晟)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在封闭大修27个月后恢复通行。

  从1968年建成,到2018再通车,半个世纪的迎来送往,让这座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双用桥,成为历史符号、文化地标,更融入无数人的集体记忆。

  请不要以为这座大桥仅仅是南京一地的交通设施,它对北京和上海的意义,乃至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意义,超乎想象……

  100年前,民国肇始,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中,抒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愿,梦想用10万英里铁路(约16万公里)将中国的东西南北紧紧联结。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铁路,就是一个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国家意志的延伸。

  可惜,国家尚孱弱,其意志,止步于长江。

  理论上,当年已经有一条铁路干线——“平沪线”:一头是新兴的口岸城市上海,一头是传统的文化中心北平(北京),经过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连在一起。

  那时的铁路,主要是英国人修建,管理权也在英方。他们管平沪线列车叫EXPRESS(快车)。

当年的快车车身标记

  快车有多快?

  上海到北平最快也要将近50个小时。加上经常晚点,四五天走完全程也不少见。

  因为,这条铁路分成三截:

  平津线,北平(北京)到天津,1900年建成;

  津浦线,天津到南京的浦口,1912年建成;

  京沪线,上海到南京,1908年建成;

“九一八事变”后西方记录的平沪线(红色),在南京处特意标明被长江切断  

  最头疼的是,从南京城到长江北面的浦口,需要换乘轮渡过江。

  坐火车从上海到北平(北京),一到江边,无论是头等包厢的达官显贵,还是三等厢的贩夫走卒,必须全体下车,扶老携幼,肩扛手提,带着大包小包渡江换车,继续北上。

  这一倒腾,最少也要花上半天的时间。

  长江上架桥?

  南京的国民政府不是没想过。他们请来了美国著名的桥梁建筑大师约翰·沃德尔(J.A.L. Waddell )。

  沃德尔擅长设计大跨度桥梁,有很多铁路专用桥的杰作,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经过一番勘测,他摇摇头:“长江水流深急,不宜建桥。”

1930年代南京浦口江岸,美国专家曾在此勘测

  美国大师建不了桥,就用英国人提供的方案吧——火车渡轮。

  用轮船摆渡火车,在当年的西方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美国的五大湖地区、欧洲的沿海诸国都有使用。   

  连优质钢轨都不能自己制造的旧中国,火车渡轮这么高级的东西,自然要求助西方工业强国。

  1932年,长江渡船在英国的船厂竣工下水。

  同时交付的,还有在英国布里斯托钢铁厂定制的“南京—浦口火车轮渡专用栈桥”:

图片来源: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

  1933年10月22日,中国最早、也是当时亚洲第一条铁路轮渡——南京铁路轮渡通航。

  一列火车抵达长江岸边,会分拆成三组,由火车头推上渡轮。到了对岸,再拖回正轨,重新组合,继续旅程。

  从那之后,旅客乘火车往返北京与上海之间,免去了下车坐船、下船坐车的换乘之苦。

  人在车上坐,车在船上行,成了长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1940年代英国海军绘制的南京地图上,标注火车轮渡(Train Ferry)过江航线

  火车“坐”船过江要多久呢?

  至少两个小时。

  但是,遇上大雾大风、暴雨洪水、大雪冰冻,长江轮渡必须停航,往返上海北京的火车就得歇火。

  即便天气转好,过了江继续北上,也甭想一路顺风——沿途少不了路霸出没,流匪横行,碰上“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月,甭管什么“快车”,都得给军阀混战让路。

  1000多公里的平沪线,就是当年中国的缩影。

  1937年抗战爆发,平沪线就此中断。

  直到1949年7月1日,一列火车从刚刚解放的上海发出,经过38个小时抵达北京,这条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终于恢复。

  1950年代,经过提速,上海到北京铁路全程已经压缩到28小时左右,但在南京和浦口之间,火车仍需要搭乘轮渡过江。

  长江南京段,亟待打通。

  1968年,经过10年的设计论证,艰苦奋战,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

  当年9月30日,第一列旅客列车顺利通过大桥。

  这是中国桥梁史、中国铁路史上的高光时刻。

  始于清末,建于民国的京津、津浦、沪宁三段铁路,第一次连为一体,把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区域紧紧相连。

  改革开放之后,京沪铁路更成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列车不断提速,时间不断压缩。

  1986年,京沪间特快列车运行时间缩短为16小时59分。

  2004年,京沪间新增“Z”字头直达列车,运行时间11小时58分。

  2007年,北京上海间列车开行速度250公里,全程不到10小时。

  进入21世纪的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车辆川流不息,铁路桥的车流更是不舍昼夜。最密集时,每隔几分钟就要感受列车飞驰而过的震动。

  一节又一节的车厢里:

  年轻的“北漂”、“沪漂”,透过车窗遥望桥下滚滚长江,怀揣梦想,踌躇满志。

  南北客商们,顾不上欣赏辽阔江景,争分夺秒,讨论商业蓝图。

  更有无数人看着窗外匆匆飞逝的长江、城市、郊野,收起思乡的情绪,迎向未知的生活……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京沪线的重要节点,推动沿线都市成群,生活成圈,感受京津冀和长三角的经济腾飞,高频互动。

南京市民参观大修结束后的长江大桥,铁路桥上动车驶过

  2011年,京沪高铁开通。

  2017年,“复兴号”高铁将北京到上海的单程时间压缩到仅4.5小时。

  千里京沪,从此一日往返!

  只是,现在“京沪高铁”通过长江南京段,走的是大胜关长江大桥。

  这座大桥,是世界最大高铁网络的新节点,是中国经济地理的新标志。

  和当年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一样,大胜关大桥的建设,也面临过“水深流急”,也要解决材料和工艺的难题。

  好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攻坚克难,已是中国人的日常。

  今天,放眼中国,长江上已建成的大桥就已经超过100座。

  仅仅“水深流急”长江南京段,已经规划到2035年拥有桥梁、隧道等各种过江通道28条。

  五十年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五十年后,奋斗开辟的道路,还将继续延伸。  

  (原创内容,版权保护,转载必须注明来源:荔枝新闻/荔枝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