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童螳螂图》,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近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一场名为“黄金时代:‘姑苏版’年画对浮世绘的影响”的展览引起广泛关注。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姑苏版”年画和浮世绘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形式。过年时人们张贴年画,用于表达吉祥喜庆的祝福之意。“姑苏版”年画是五大年画之一,从诞生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天官赐福》,“姑苏版”年画
而“浮世绘”属于日本的风俗画,是起源于江户时代的民间艺术形式。二者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渊源。
歌川广重《兴津川》,浮世绘版画
历史渊源
“姑苏版”年画最早是产生在宋代江南地区的苏州版画。到了明朝中叶,苏州作为全国刻印中心,积累了丰富的刻印经验,为年画的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时期,版画彻底脱离了书籍并成为独立作品存在。
明代万历年间刻印绘本
到了清代,苏州版画在继承了以“明四家”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文脉之后,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年画的喜庆风格,开始向文人画风格转变。画家通过对生活场景、花鸟鱼虫的刻画,表达艺术情趣。这一时期的苏州版画被统称为“姑苏版”。
《玉堂富贵图》,“姑苏版”年画,111×79.4cm,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姑苏版”年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到达鼎盛。此时的日本正值江户时代,幕府政权只允许在日本长崎开通口岸,与中国、荷兰进行贸易往来。当时在长崎居住着很多到日本进行交流的苏州人,他们是最早将“姑苏版”年画带入日本的人。
《吉原八景园滨》,溪斋英泉,浮世绘版画
被带到日本的不仅仅是年画,还有制作年画的技术。为了满足旅人思乡的心情,很多工匠将材料和工具带到日本,在当地制作起“姑苏版”年画。这些作品引起当地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响。江户的画师开始收藏并研究这些画作,为后来浮世绘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浮世绘版画,1831年。在《富岳三十六景》中,《神奈川冲浪里》是最畅销的一张,印刷了五千至八千幅,是历史上被引用印制次数最多的一张浮世绘作品。
艺术渊源
从画作本身,我们也能感受到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从主题上来说,他们都是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在浮世绘上可以看到很多“姑苏版”年画的影子。神户市立博物馆研究人员塚原晃曾说,“在锦绘(套色木版画)创始人、浮世绘大师铃木春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与苏州版画类似的美人画、母子像等主题。”
《美人闺房图》,“姑苏版”年画,110.5×79cm,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铃木春信《五常智》,中判锦绘,1767年
从制造手段上,“姑苏版”年画基本上全部采用雕刻木版印刷和套色工艺,画面饱满、色彩绚丽。而浮世绘从最早的单色工艺到后来发展出“赤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年画制作的启发。
《天仙送子图》,“姑苏版”年画,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喜多川歌磨《姿见七人化妆》,浮世绘版画,1792年
从人物刻画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物之间的“雷同”之处。女性人物面部的刻画多为柳叶眉、丹凤眼,五官刻画简单而不失神韵。如果不看服装的区别,还真是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呢。
《美人图》,“姑苏版”年画
铃木春信《细语》,中判锦绘,28.3×21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从绘画手法上,“姑苏版”年画中“仿泰西笔法”的运用是它最大的特点之一。“仿泰西笔法”即为模仿西方绘画手法,在中国传统题材的版画作品中加入西方画中的明暗法、空间透视法等技巧。
《山塘普济桥中秋夜月》,“姑苏版”年画,这幅版画的署名为“桃坞秀涛子”,题后注明“仿泰西笔法”。
歌川广重《名胜江户百景 大桥骤雨》,浮世绘版画,1857年
神户市立博物馆所藏的《姑苏万年桥图》也是强有力的佐证之一。从《姑苏万年桥图》流入日本之后,以圆山应举为首的京都画师才开始使用透视法作画。他们的描绘主题虽然大多是京都的风景,但其中也有少许画作描绘了苏州万年桥周边的景象。由此,“姑苏版”年画对于浮世绘的影响可见一斑。
平江钦震《姑苏万年桥图》,墨版套色,92.3×53.5cm,1740年
国宝传承
套印是桃花坞年画最大的特色,每一种颜色都要刻制一套色板,一幅年画要经历几十次套印,很难想象要经过多久的练习才能做到分毫不差。
工匠正在进行色板雕刻
迄今为止,“姑苏版”年画的传承主要仍依靠传统的师门关系,父带子、师带徒。这样的好处在于学习到的技法更加扎实,但是这种方法缺少长期的运行机制,容易导致技艺失传。
《美人图》,“姑苏版”年画
由于早年间不受重视,大多数作品被销毁或流传海外。目前在国内“姑苏版”年画极为罕见,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是藏于中国辽宁省博物馆的《西洋剧场》。日本目前有近300幅“姑苏版”年画被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等收藏。
《西洋剧场》,“姑苏版”年画,辽宁省博物馆藏
近年来,在许多艺术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与法国、日本等地进行合作交流,“姑苏版”年画陆续回到国内与大家见面。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近日举办的这次展览,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姑苏版”年画的了解。
《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局部),神户市立博物馆藏
面对“姑苏版”年画,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在没有媒体的时代,它更记录下了生活的点滴,是我们了解那个年代风土人情的重要窗口。
(来源:时尚芭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