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基础科学研究并不直接产生‘有用’的价值,也不直接带动GDP的发展。”在被很多人追问了无数次“做这些研究有什么作用”之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常常如是回答。那为什么还要做基础研究?5月20日,在接受我苏网记者采访时,他强调“对当下没有直接、立刻的用处,不代表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
该如何看待基础科学研究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王贻芳认为,首先要知道所谓“没用”的基础研究,在掌握了举一反三的规律之后,最终会对“有用”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效果。其次,基础科学研究的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种相互的融合才能更加清楚地显现出来,换句话说,水平的提高,即创新能力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对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等。“基础研究便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现在大家都在说‘卡脖子’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才水平问题,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王贻芳直言,基础科学研究是最好的创新平台。最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是要经历创新的过程,掌握最新的方法和技术。
地方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才。“江苏的经济总量、历史人文基础、基础研究的底蕴都是不错的,特别是在人才方面,跟国内其他省份相比有很大优势。”王贻芳坦言,这些人才要有更好的实践平台,要有从事国际一流科研项目的机会。“没有国际一流的科研项目,这些学生是不能成为国际一流的人才的。”他建议,江苏应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特别是大科学装置落户江苏。积极支持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增加对人才、对科研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流的科研基地,争取有国际一流的成果,让江苏成为基础研究的高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我苏网记者 祝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