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22年的写作生涯里,大概有2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写运河,但真正开始写作《北上》时,我才发现自己对运河知之甚少。所以写作《北上》也是我重新认识运河的一个过程。”29日傍晚,获得过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徐则臣出现在江苏书展现场,和读者们分享了自己写作《北上》背后的经过,以及自己与运河多年的故事。
(资料图)
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的徐则臣自小就生活在河流的环绕中,对河有一种独特的感情。初中时,徐则臣前往镇上读书,学校门口便是一条运河。一到冬天,学校自来水管结冰封冻,大家就端着脸盆拿着牙刷往校门口跑,在运河边刷牙洗脸。初中三年,运河也一直是孩子们游玩的乐园。
后来徐则臣在淮安工作,离工作地大约一刻钟路程的地方就是京杭大运河。和运河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同时,徐则臣也不自觉地把运河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介绍:“今年是我写作的第22年,大概有20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写京杭达运河,它一直是我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随着对这条河的了解越来越多,觉得到了可以把这条河作为主角来写的时候,就开始动手创作《北上》了。”
徐则臣解释,中国的地势北高南低,所谓的“北上”就是从杭州经由京杭大运河前往北京的旅程。在他眼中,京杭大运河在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和每个人发生着关系。“几千年下来,京杭大运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文化。在我看来,它的意义不亚于长江和黄河。”小说中,徐则臣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决定要写《北上》时,徐则臣曾自信的认为自己对运河很了解,“闭上眼,脑海中就能自然浮现起运河的脉络”。真正动笔时,他惊觉:“之前其实我都是拿着望远镜在看运河,只看到了一个轮廓。但是写作需要深入细节,要把望远镜换成放大镜和显微镜。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对运河知之甚少。”
为此,徐则臣在四年的写作时间里多次从北京出发沿运河南行,沿途了解运河的点点滴滴。他笑称,下一部作品的名字,可能就叫“南下”。此外,他还读了将近70本关于运河的专业书籍,“只有做了这些功课,你才有可能真实地把这条河写出来”。
然而,《北上》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细节错误。运河专家告诉徐则臣,1901年京杭大运河经过徐州是另一条河道;厨师告诉他,书中人物在淮安点的文思豆腐其实是扬州菜……
“这些看起来都不是问题,但一放到小说里都是问题。作家在写作中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读者,要让作品能被读者接受,必须让作品和读者间建立一种信任感,这些硬伤都会让读者疏远作品。”如今,《北上》已经是第七次印刷了,期间更改了众多细节错误。徐则臣表示,自己今后还将以运河为背景创作。自己还将继续加深对运河的了解,以期将更完美的作品呈现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