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宝带桥登上《人民日报》 展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亮点

2019年07月06日 08:35:59 | 来源:引力播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月5日,《人民日报》以“古今辉映 水润姑苏”为题,聚焦苏州争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示范点的故事。作为苏州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日报》这样描述了吴中区大运河文化带中的建设亮点。

  长316.8米、桥孔53个的宝带桥,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素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如今的宝带桥已无过往防洪的功用,斑驳的青石桥面长出新绿,静静守望着运河中繁忙的船舶往来。

  申遗成功后,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宝带桥进行三维数字化采集。“我们采用多波束探测技术,仅用了一周,就对宝带桥的水下结构进行了一次高精度的‘CT扫描’。”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徐亦鹏说。

  文中提到的宝带桥位于吴中区,卧于大运河与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该桥始建于唐元和年间,明正统十一年重建,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千多年以来宝带桥历经数次毁坏、修缮和重建,特别是清代至解放前宝带桥遭受到了严重摧残。解放后,宝带桥的维修工程也被提上日程。

  1956年,宝带桥进行了抢救性维修。上世纪80年代,为了保护好这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周边的环境风貌,省、市人民政府对穿越宝带桥的京杭运河进行改道,并拆除了紧挨宝带桥的公路桥。

  21世纪后,实施隐蔽性防护堤工程和航道警示工程,并对宝带桥南北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有效整治,使宝带桥“长龙卧波”的宏伟气魄得以重现。2012年至2013年9月,吴中区圆满完成了宝带桥本体加固和环境整治工程,改善交通可达性,使宝带桥本体及周边环境风貌得到极大改善。

  宝带桥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只是吴中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亮点之一。目前,吴中区已完成大运河文化带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并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以宝带桥为核心,以运河风光带为纽带,从“生态、文化、经济”三大视角和“人文客厅、城市看台”两大定位,进一步布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城乡区域协调等工作。

  近年来,凤凰文化产业园、宝带桥·澹台湖景区提升工程、吴中博物馆等重点工程落户吴中大运河畔,更加突出文化主题元素。吴中区还围绕大运河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形成了一批运河主题精品力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