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2日开启的2019年全国“最美奋斗者”选举活动中,空军指挥学院原训练部副部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3届校友李中华,以一流的飞行技术、为前进而不怕牺牲的品格成功入选。
李中华是空军著名试飞员。在23年试飞工作中,他共完成3150小时安全飞行,成功处置5次空中特大险情、15次空中重大险情,先后驾驶和试飞歼击、轰炸、运输3个机种26种机型,从未报废过一个科研架次,为一批批新型战机放飞祖国蓝天签发“通行证”,也是中国目前大气层内飞得最快的一名飞行员。
2017年,李中华获得了军人至高荣誉——首批“八一勋章”。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他颁授了勋章和证书,这项荣耀军中仅十人拥有。他还曾被中央军委授予 “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
从小渴望蓝天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李中华是辽宁新宾人,生于1961年。从小他便爱看航空航天类书籍,上中学时他已立志投身航空事业。1983年,时年22岁的李中华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成为空军从地方大学毕业生中招收的首批飞行员,后被分配到战斗部队。1989年,他“希望自己能与国家先进飞机同步前行”,便选择与死神“对阵”,成为一名试飞员。
2017年李中华参加央视节目《开讲啦》讲述“我的飞行梦”↑↑↑
试飞员,是专门担任飞机飞行试验任务的飞机驾驶员,被称作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军人”。每一次试飞,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蕴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2017年参加央视节目《开讲啦》时,李中华透露:“从空军成立到现在,有2000多位飞行员献出了生命,就试飞部队而言,60年代至今已有29位战友献出了生命。”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试飞员要具备很多顶尖的素质,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在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和处置能力。
李中华印象最深刻的是2005年5月20日,自己和战友梁剑峰驾驶战机试飞时,飞机突然进入“倒扣”状态,急速坠向地面,高度瞬间降至200多米。他在短短7秒钟内沉着冷静、一气呵成做了10多个动作,最终驾机安全降落。
突破歼-10战机低空极限速度
歼-10这架中国战鹰,每一次惊险的腾跃,都与李中华连在一起,他相继完成了歼-10飞机的最大马赫数、最大过载值、最大起飞重量、最小滑跑距离等这些极限数据测量。在这些数据定型之前,他还啃下了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低空大表速飞行。
2003年12月1日,李中华向歼-10飞机的极限速度发起挑战,“没有人知道我还能不能回来”,因为这是一项隐藏着许多“一旦”的试飞挑战—— 一旦飞机强度不够,飞机的前起落架护板可能会严重地撕裂变形,甚至机翼油箱有渗油的可能;一旦发生险情,飞机很可能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解体,而且试飞员没有办法逃生,即便是弹射出来了,也可能会跟飞机的垂尾相撞;一旦试飞失败,试飞员摔的将不仅仅是一架战机,很可能导致一代新型战机研制终止。
“每往前飞一步,死神就离你近一步。”就是在这样一次最惊险的飞行中,李中华创下了目前我国歼-10飞机的飞行最快纪录——每小时1453公里,不仅保住了国家财产,更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研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南航情缘:“我从这里认识蓝天”
虽然已毕业多年,李中华多次表示,不管走到哪里,都记得自己是南航的毕业生。“因为我从这里认识蓝天、认识航天”。
李中华从东北来到南航求学,缘于中学老师的一句指点。高中时李中华学习成绩非常好,有很多可以选择的大学,这反而让他无所适从。中学物理老师的一句话让他的一生与航天事业紧紧地绑在了一起: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专业在五所航空院校里只有南航有。这个东北小伙儿毅然来到了南航发动机自动化控制系。毕业时正好赶上空军招收大学生飞行员,李中华从此开始了飞行生涯。
“尽管在南航只有4年时间,但这是起步的4年。如果说,后来我飞起来了,那么南航就是我的机场和跑道,是我学习充电的地方,也是我产生梦想的地方。”李中华在2007年回到母校的报告会上深情得说。
南航退休老师王琴芳曾是李中华大学时代发动机原理专业课的任课老师。得知李中华要回访母校,她特地找出了当年李中华所在的27931班成绩单。成绩单上清楚地显示,李中华得了96分,在38个同学中名列第一。
李中华向母校捐赠的“歼十”试飞服
“退”而不“休”,飞行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李中华热爱“试飞”事业,他曾公开表示,“中国空军只要还剩下一名试飞员,那一定是我。”
在他3150小时的军事试飞中,李中华创造了一个个堪称经典的蓝天传奇,这一切都与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他常年坚持锻炼、科学饮食,三十年里体重变化不超过一斤,用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自律规范自己,“没有因为身体原因影响过一次飞行”。
儿子出生在1992年,李中华因为“工作原因”选择了让儿子随妻子姓。他坦言:“做这份工作,随时都准备着付出。想到自己如果牺牲,儿子跟随自己姓可能会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便随妈妈姓了。”
如今,李中华已经离开试飞员一线岗位,但是飞行仍然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任何需要的时候,国家和军队的召唤都是我唯一的选择。”
(来源/中国新闻网、光明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