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余吨陶瓷碎片,苏州文物修复师让700年前的碎瓷重圆!

2019年07月25日 16:07:32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让考古再度“热”起来。

  考古,很多人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通过影视剧和小说,对盗墓有所了解,

  但考古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也是“挖坑”找宝贝吗?

  事情远不止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考古的价值体现在何处?

  考古人又是一个怎样神奇的“物种”?

  来讲讲考古那些事!

  这是啥?

  一堆碎片啊!

  NONONO

  这是700年前的古董!

  来自元代龙泉窑等窑口的瓷器,

  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眼前的青瓷碎片堆积如山,

  最小的只有黄豆般大,

  而经过文物修复师的一双巧手,

  碎片也能重圆,

  几乎看不到修复痕迹。

  在整理修复工作室内,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出土的以元代中晚期龙泉青瓷为主的150余吨遗物正在进行有序的分类、梳理、拼接、编号、清洗、修复、拍照和登记造册等工作。

  在遗址出土文物整理工作现场,80后的张志清正屏息凝神地拼对着一个龙青瓷,手法细致熟练。出土后的瓷片非常混乱,修复瓷器前首先需要分类,而且考古整理工作人员必须对碗、盘、瓶、罐等器形都烂熟于心,耐心地从细节找差别。

  张志清是苏州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从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发现就和这些碎片朝夕相处。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龙泉窑青瓷在对外输出的规模和数量上在元明之际达到鼎峰。”张志清说,元代早期政府主导开创了海运漕粮路线,航线起点就在太仓刘家港,“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涉及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和定窑等窑口,另有高丽青瓷器等出土,众多窑口产品汇聚于此,且有外国瓷器出土,实证了太仓曾是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众多瓷器等物品在这里转销世界各地,本次考古发现为当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申遗等工作提供了新证据。

  经过近三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累计发掘约15000平方米,出土以元代中晚期龙泉窑青瓷为主的各类遗物150余吨。

  不过,发掘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有残缺,或是残碎片,这就需要后期大量的整理和修复工作。

  “比起前期在野外考古发掘中风吹日晒的辛苦,室内整理和修复工作更加繁琐而复杂。”张志清在学校学的是商周考古,因为参与和主持了樊村泾元代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而转向研究瓷器和瓷器贸易等。“刚开始对瓷器也是略知一二,那就重新学,自己琢磨研究,点滴积累。”

  本次发掘出土的150余吨瓷器残片预计可以筛选、拼接和修复出近10万件文物标本,由于工作量巨大,为全力做好本次考古发掘整理工作,张志清和参与本次工作的人员一起长期租住在太仓,日复一日,从事着单调繁琐但充满乐趣的整理工作。

  在外人看来,每天将数不尽的瓷器碎片进行拼对、修复十分枯燥无味,不过张志清却说这一探索却是充满成就感的过程,“每当面对一块瓷片,就想象自己在和700年前创造它的工匠对话,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

  张志清介绍说,一件完整的龙泉青瓷器呈现在眼前需要经历分类、梳理、拼接、统计编号、清洗、修复和后期美化等多道工序。这份工作必须学会沉下心、戒浮躁、耐住寂寞。目前在修复工作台前有以上海城建学院文物保护和修复专业为主的实习生十余人,都是“90后”,甚至还有“00后”。

  一位正在修复一件龙泉青瓷瓶的姑娘告诉记者,她们到这里参与整理和修复工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通过协作,让一片片碎瓷片复原成一件件完整的文物,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一般一件青瓷器的修复工作需要7个工作日,在这里我已经修复多个瓷器了,来到这里坚定了我学习文物保护和修复信念,大批量多种类真实文物的实践让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