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柳琴震四方 “拉魂腔”传唱百年经久不衰

2019年08月05日 21:37:1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 一种“拉魂腔”,历经两百年传唱不衰,究竟是怎样的魅力?

  据传,康熙帝有一首《咏幽兰》就是为古之拉魂腔、今之柳琴戏所作的:

  婀娜花姿碧叶长,

  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

  纵使无人亦自芳。

  在徐州也有这样一句谚语:“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拉魂腔的“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至今仍盛传不断。

  柳琴戏剧目剧照

  “柳琴戏”小科普

  柳琴戏原属壶天(小也,非道场)小戏,又称“拉魂腔”,源于山东兰郯一带(今临沂、郯城、新沂),生成于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原与“淮海戏”、“泗州戏”、“茂腔”、“柳腔”同属拉魂腔系列,新中国成立后,因流驻地不同而称谓不同。

  该曲种起源于清代中后期灾民四方游走及农民劳作时的号子,迄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柳琴戏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唱腔上不仅有本腔,还吸收了很多当地民间小调、乞讨腔、哭腔、喝郎(号子)等,柳子戏、花鼓戏的许多腔调也有所体现。

  柳琴戏剧目剧照

  根植于民间  传播于民间

  柳琴戏来自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也传播于民间,契合平民化的气质、符合平民化的审美标准。因此,传统柳琴戏大多是本着平民的思维和理想,去定式、去安排戏中的人物命运、戏曲冲突,一部戏中要包括惩恶、扬善,最后也一定要有圆满的大结局。

  在团圆、惩恶、扬善的故事里,无论你的身份是皇帝还是农民,在演绎的过程中,做起事来都是平等的,说的话也都是平民化的。

  如柳琴戏传统剧目《王华传》,王华乃一介渔夫,他心地善良、济人所难,竟然“买了个爹”回家养着。殊不知他买的这个爹是八贤王,阴差阳错自己就当上了皇帝。到了登基的时候,王华封赏文武百官时用的全是平民的标准、平民的判断;所用的语言更是白话、土话,如:

  我本是渭水河边卖鱼郎

  时来运转做了皇上

  多亏了俺老爹江南把我访

  才知道我本姓赵来不姓王

  要不是俺老爹访来了我

  俺父子哪来的这一场

  在这一段里,王华虽贵为皇上,但是一张口,满嘴都是平民话,并没有那些皇室该有的华丽词藻,“我”、“俺”成了他出口的惯用字眼,从未使用过“朕”、“寡人”等皇帝专用词。

  柳琴戏《王华传》剧照

  平民化的语言是柳琴戏最基础的表现方式,无论是皇上,还是平民,都是以诙谐、幽默、夸张、生动的风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揭示和展现人生和命运,这就是柳琴戏贴近百姓生活的特质。

  新时期  新柳琴

  经过一代又一代柳琴人的辛苦努力,柳琴戏在创作、演出、发展、传承等方面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如今,柳琴戏的创作源泉相对趋于广元化,现代戏主要代表作有《江姐》、《枣花》、《水远路长》、《矿湖情缘》等优秀剧目。新编历史剧和传统戏有《彭祖》、《解忧公主》、《孽海花》等。

  在长期的创作演出中,这些剧目都成了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深受老百姓喜欢。

  柳琴戏《清清骆马湖》

  喜欢柳琴戏的朋友们注意啦!今年10月就有一出柳琴大戏《清清骆马湖》要参加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

  柳琴戏《清清骆马湖》剧照

  骆马湖坐落于宿迁境内,碧波荡漾,横无际涯,皓月沉璧,朝晖流金。数百年来,她不仅滋养了四周的人民,也留下了不绝于耳的美丽传说。她最早的雏形多大面积?她的源头来自哪里?她为何叫骆马湖……

  柳琴戏《清清骆马湖》将拨开层层迷雾,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将最早居住在她身边的骆、马两姓大族之间连绵百年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你在动情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除此而外,该剧还对宿迁民间的祭神、婚嫁、打硪等传统习俗,以及宿迁地区的“苏北大鼓”“宿迁琴书”“ 淮海锣鼓”等优秀传统文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展示。

  该剧不仅故事曲折,悬念丛生,波澜不断,跌宕起伏,人物设计独特,情感缠绵悱恻,而且立意新颖,主题鲜明,不仅是一曲“和为贵”的正气歌,也是一幅精美的宿迁民间风俗画。

  柳琴戏《清清骆马湖》剧照

  想感受柳琴戏的朋友们,10月15日,柳琴戏《清清骆马湖》在紫金文化艺术节与你不见不散!

  (本文内容来源/百度百科、紫金文化艺术节微信公众号;编辑:奚欣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