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书写的《柳公祠记》镌刻在60吨重巨石上 泰州柳园又添新景

2020年04月24日 21:18:2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昔泰州城南,有打渔湾,河水清澈,远通长江。明末,艺人柳敬亭,生于打渔湾畔。自幼聪慧,志存高远。听说书于街肆,慕侠义于传奇。长而艺成,扬名江浙,蜚声遐迩。王侯将相,士农工商,以一睹其技为快。当时名家,后来文豪,纷纷描其神态,记其轶事。笔舞墨飞,华章交织,赞誉之盛……”这篇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撰文并书写的600字的《柳公祠记》,镌刻在60吨重的巨石上,于今日安放在泰州柳园内。《柳公祠记》介绍了出身平民、活动于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的动荡之际的评话大师柳敬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据宜兴南顺风景石经营部工匠姚南松介绍,柳园内镌刻《柳公祠记》的这块巨石系花岗岩,采至宜兴丁山,长8.2米,高2.8米,厚0.8米,重约60吨。4月21日用特大型卡车运到泰州后,由于石头太大太重,且吊装移动距离达35米,施工方动用两辆300吨的汽车吊将其吊起,从6米高的柳园门楼上越过,安放在园内入口处的树林前。

  他们三位工匠用3天的时间,将《柳公祠记》的600个字,一笔一划镌刻好,再用绿漆描绘,使其成为柳园新的一景。

  泰州凤城河畔建有梅园、桃园、柳园“戏曲文化三家村”,因为明末清初评话宗师柳敬亭、现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乡都在泰州,清代大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在泰州定稿,这三位宗师让泰州人爱上戏曲。如今,凤城河仿佛是一把精美的折扇,桃园、柳园、梅园成为这折扇上缓缓打开的移动风景,孔尚任的传奇笔触,柳敬亭的高歌低吟,梅兰芳的万千风姿,在凤城河这把“折扇”上光彩溢目,也成就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文化景观。

  我国的评书评话,起源很早,史料记载有汉代的说唱俑。至明末清初,出生于泰州打渔湾的柳敬亭将评话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全国特别是江南地区有广泛影响。后来,南北两地的说书家都推柳敬亭为祖师。1985年相声大师侯宝林来到泰州时说:“我是到泰州寻根拜祖来了,泰州柳敬亭是说唱艺术的祖师。”

  为纪念一代评话宗师柳敬亭,泰州早年建有柳园。柳园位于泰州东城河南岸打渔湾,为古“海陵八景”之一的“南濠渔唱”。园外柳堤环绕,园内柳树、竹林、桂花林、广玉兰林相互渗透,曲径通幽、古韵犹存,景色别致。

  近年来,泰州又在柳园内建了“柳公祠”。这座青砖黛瓦的建筑,小小的庭院,并不张扬,前后两进,简朴而大方,前厅名为“劝仁堂”,二进是劝义堂,介绍当年柳敬亭清贫、俭朴的生活,及其谦和、机智、诙谐的性格,为评话艺术所作的贡献。同时反映柳敬亭说书所追求的劝仁、劝义、劝人为善境界。

  2016年,由泰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在柳园东侧共同建成了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展厅分为千年流变、一代宗师、万壑争流、百尺竿头、十年树木5个展区,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影像等手法,采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全面展示了中国评书评话的发展历程。

  (来源:江苏广电泰州中心站/邹文杰 沈骁 通讯员/沈杰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