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百村行丨南京江宁佘村:“金陵古风第一村”

2020年05月21日 13:44:4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今年4月,江苏省第二批特色田园乡村名单公示,南京江宁东山街道佘村社区的王家村榜上有名,同样,这个月王家还入选江苏首批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从传统村落到特色田园乡村,2017年开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村风情塑造、文化资源挖掘

  佘村建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拥有640多年历史,村内不仅有潘氏宗祠和潘氏老宅等明清古建筑,更有历史典故、乡风民俗等乡土文化资源。近年来佘村对社区内老宅进行修缮,加快环境整治步伐,大力发展都市郊游和古村文旅产业。

  据《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有数户佘氏居民为避中原战乱,由安徽大通地区迁徙到此地,他们修茅舍、垦荒地,繁衍生息, 辛勤劳作,使得穷乡僻壤之地渐起生气。佘村的建筑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的住宅和祠堂等。

  潘氏宗祠位于佘村九龙广场旁,潘氏住宅东侧。民国十年(1921)由潘氏宗族集资(当时大米约4000石,银元1.2万个)动工兴建,历时三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竣工。该建筑坐东北面西南,共二进,一偏房,计约十二间。建筑外观庄重古朴,内雕梁画栋,精致美观。潘氏住宅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2),历时17年完成,该住宅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和南京特色。在此后六百余年的发展变迁中,佘村留下 "七古" 即:古祠、古宅、古花、古井、古树、古铁、古窑。

  

  佘村精心谋划、统筹设计,注重古村风情塑造、文化资源挖掘,佘村突出产业发展、古村保护、人文意蕴“三个并重”,利用修缮好的潘氏宗祠建设村史馆,发掘佘村锣鼓等特色文化项目,整理编撰《佘村故事》《佘村志》。

  目前佘村社区现辖区面积 16.46 平方公里,共有 6 个自然村,包括王家村、孙家村、建国村、建设村、李家村、七甲村 , 现有常住人口 2190 人。2019年社区居民人均收入达 3.7 万元。

  三产融合发展,村民有活干有钱赚

  佘村以“都市郊游”与“古村文旅”为产业特色,构建农旅文融合发展的新型乡村产业模式。

  科学规划布局,成立了农业经济合作社,流转整理零散闲置土地,并鼓励种植大户及农民个体户,按照佘村农业产业规划种植指定经济果林及有机蔬菜,由社区统一进行品牌及产品运营。科学实地调研,特请农科院专家对佘村境内的地形、土质、水质等进行调研,因地制宜开发山油茶、花甜糯玉米等高端农产品。目前,已开发山芋150亩、油菜200亩、梨树600亩、茶叶200亩、油茶300亩、养殖水面500亩。

  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打造“双龙湖”特色品牌,开发梨汁、梨膏、梨脯、鱼头、芽茶、菜籽油等特色农产品,拓展高端供给,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开发都市近郊乡村休闲产业,省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成功落户佘村,占地400亩、总投资3000万元,是华东规模最大的山地自行车专业训练基地。另外,除了部分集体民宿、亲子乐园正在建设中,林间漫步、溪谷漂流、精品农家乐等项目已全部完工。街道聘请专业旅游设计公司,开发了运动休闲及历史文旅等2条精品旅游度假线路。

  2017年开始,佘村从基础设施、功能完善、配套服务、生态环境等入手,加强四项重点建设,佘村环境变得更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佘村游玩。

  2014 年村民孙海军在佘村开了一家餐饮店,刚开业时生意不太好,第一年基本不赚钱。2017 年前后佘村游客多了,农家乐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2019年的纯收入有50 多万。

  乡村旅游发展后,农家乐、民宿、漂流等项目也带动了村民就业。村民去漂流公司上班,搞搞卫生,种种花草就能赚一份工资。村民还能在家门口做生意,卖蔬菜不用再到十三公里的集镇,在家门口就有游客买。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家里闲置的房屋还能出租给游客、写生、开民宿和超市的人。目前社区内四分之一的村民家都有房租收入。家里房间多的村民,一年能有近十万收入,房间少的一年也能有两三万房租收入。

  环境美了,百姓富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佘村近年举办了 “田园佘村九九重阳敬老村宴”“梨花节汉服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活动、丰收节、清明村跑等等主题活动。既创新传承特色文化、留住浓浓的乡愁记忆,又让佘村人心和善,民风淳朴,风光秀丽,游客如潮,成为南京居民的旅游休闲之地,成为田园风光优美、乡村气息浓郁的“金陵古风第一村”。

 (来源:江宁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俞思琼)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