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记者/朱彤
2020年11月6日,暮霭沉沉。
南京大学图书馆退休管理员张虹生因病逝世,享年81岁。
鲜有人知,张虹生系张闻天和刘英的独子。改革开放后,与众多开国元勋后人居住在北京不同,他和家人在南京安静地生活了四十余年。即使走到人生尽头,他仍恪守内心尊严,不接受组织优待,最终在一间三人病房安详离世。丧事一切从简,就连南大图书馆已经拟好的讣告,都未发布。
新年伊始,我苏网独家采访了张虹生的小女儿张东君女士,一同追忆张虹生的生平,探寻他的精神底色。
10岁第一次见到父母:严苛教育,从小不搞特殊化
1939年冬天,张虹生出生在新疆,因为战乱,母亲刘英刚刚生产完就不得已只身回到延安。1949年,10岁的张虹生才在东北第一次见到父母。
1949年,张虹生与张闻天、刘英在沈阳
张虹生生前算过,这一生与父母相聚的岁月,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过四五年的时间。然而自打出生那日起,他的命运就与张闻天和刘英紧紧连在了一起。
张东君的记忆中,爷爷张闻天大公无私稳重厚道,待人接物谦虚儒雅。奶奶刘英是典型的“湘妹子”,性格开朗直率。但两人对待独子张虹生,却严苛到不近情面。
当时在东北,十多岁的张虹生看见其他干部子弟坐父母的车上学,心理不平衡,也想坐一下自己父母的车,但张闻天说那是公车,坚决不让坐。有一次在张闻天上班前,调皮的张虹生先坐了上去,无论张闻天怎么说,就是不下来,结果张闻天并不生气,也没责骂,转身走路去上班,车子没动一下。
之后刘英到外交部工作,按周总理指示,她享受副部长待遇,配有专车,但她当时就上交了,坚持和张闻天合用一辆车。
“父亲曾说,小时候的他也盼望过享受点特殊待遇,但爷爷奶奶的严厉要求影响了他一生。”张东君说。
父母身正为范的教育,塑造了一个勤勤恳恳、低调务实的张虹生。
1951年 张虹生与张闻天、刘英
15年扎根新疆:老老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人生前二十多年,张虹生几经浮沉,辗转待过新疆、东北、天津、北京……60年代,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后,他又主动要求回到新疆,一待就是15年。
“我父亲在北京给爷爷写信,信中写道:谁说干部子弟一定要上大学,我就要到边疆去。” 张东君说。
到新疆后,组织本想安排他做宣传工作,并有机会提干,但张虹生放弃了,他喜欢小动物,选择去农场耕地、养鸡。
张东君说:“父亲有种品质,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他的乐趣所在,而且无论做什么都尽力把那件事做好。”他赶车的时候,就请教老工人学习怎么赶最好;喂鸡、喂牛的时候,就买很多书研究怎么养最好。
当时在新疆农场里,但凡是张虹生养的鸡,都跑得快、叫得响,下的蛋都比普通鸡蛋大。得知张虹生的鸡好,老乡们慕名而来向他借蛋孵小鸡,看着张虹生捧出的蛋又大又圆,甚至有人误以为他错拿了鸭蛋。
1976年张虹生根据政策被调回祖籍江苏后,曾到南京晓庄林场犁地,凭借十五年新疆务农经验,当地农民很多都比不过他。
在新疆期间,张虹生结识了一生挚爱廖慰训,两人共育有张东燕、张东君两个女儿。张东君告诉记者,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边疆,或是之后来到南京,父亲张虹生始终告诉两姐妹,不拍马屁,不用特权,不搞特殊,做知足常乐的普通人,“不能够有大的贡献,那么就老老实实工作,清清白白做人。”
平和的心态成了全家最好“风水”。张东君说,因为父亲的教育,从小到大,无论境遇如何,一家人始终其乐融融,自己也打心底里甘之如饴。
70年代,张虹生(第一排右一)带着妻子廖慰训和大女儿张东燕去肇庆看望张闻天和刘英
22年甘做图书馆员:我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务农近20年后,1979年中组部开出调函让张虹生回北京工作,顺带方便张虹生照顾刘英。
让人诧异的是,时任中央纪委委员的刘英直接把调函退给中组部:“干部子弟为什么都要回北京?”别人都难以理解,张虹生却欣然接受了,他知道母亲和父亲一样,一辈子认为干部子弟没什么特别,所以普通人能做到的,自己也应该做到。
时任南大校长的匡亚明将张虹生调入南京大学工作,征求他意见时,张虹生选择了与世无争的图书馆,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机会好好读书,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了。”
波浪线般的人生轨迹回归平稳,张虹生后半生活成了“标准钟”,常常看书入迷,甚至家人进门都不带抬头。“他特别爱书,只要眼睛一睁就在看书,军事、历史、经济什么都看,很杂。”张东君回忆。
朋友去家里找张虹生,发现满满的书架上还有股票书,问:“张老师也炒股吗?”张虹生答,倒是不炒,可是喜欢研究。中国的新事物都需要好好了解。
一辈子不争不抢,有机会的时候,让别人先上。直到2001年从南京大学图书馆退休,张虹生也没评过一次职称,只是个普通讲师。
2015年,张虹生罹患直肠癌,同年动了手术,2016年癌细胞转移,生性乐观的他拒绝了靶向药、生物疗法,只进行维持性治疗。
张东君说,当时医生宣判父亲的生命只剩下6-9个月,但他完全不在意,还和别人打趣:“我活了七十多岁,已超过南京市平均(期望)寿命了,可以啦!” 豁达的心态像是“心疗”,让他奇迹般赢得4年多时光,最终坦然而优雅地走完了“不平凡的平凡一生”。
“父亲一直让我们不要纠结人生的长短。只要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开开心心,用力陪伴,就够了。”张东君说。
生命的最后,张虹生在病床上向大家微笑告别
记者手记
在一个崇尚奋斗的社会,我们通过奋斗擦亮自己的潜质,却并不意味着拒斥平凡,更不能仅以成功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
当习惯了赞叹星空中绚烂烟火时,不妨也低头看看历史长河中默不作声的点点浪花。
他们可以荣华富贵,却不屑;可以风花雪月,却不爱;可以惊天动地,却不愿。他们恪守内心的尊严,呵护灵魂的高洁,不愿意活成“标配”。
真正的精神贵族,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本文系我苏网专稿,拒绝一切删改)